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玉米重组自交系群体穗夹角的QTL定位研究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0-20页
    1.1 数量性状基因座第10页
    1.2 QTL定位原理第10页
    1.3 QTL定位方法第10页
    1.4 分子标记的种类及特点第10-12页
        1.4.1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第11页
        1.4.2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第11页
        1.4.3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第11页
        1.4.4 简单重复序列第11-12页
        1.4.5 单核苷酸多态性第12页
    1.5 QTL作图方法第12-13页
        1.5.1 区间作图法第12页
        1.5.2 复合区间作图法第12-13页
        1.5.3 多区间作图法第13页
        1.5.4 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第13页
    1.6 玉米概述第13-14页
    1.7 玉米在我国的种植概况第14页
    1.8 玉米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第14-15页
    1.9 限制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及解决途径第15页
    1.10 玉米品种选育的方向第15-16页
    1.11 玉米果穗研究进展第16-19页
        1.11.1 玉米穗部性状的研究第16-18页
        1.11.2 玉米穗部性状的QTL定位研究第18-19页
    1.12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9-20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0-25页
    2.1 试验材料第20页
    2.2 田间试验第20页
    2.3 性状测定与分析第20-21页
        2.3.1 性状测定第20-21页
        2.3.2 统计分析第21页
    2.4 基因型分析和遗传图谱构建第21-23页
    2.5 表型数据分析及QTL检测第23-24页
    2.6 QTL命名规则第24-25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25-32页
    3.1 BYD群体穗夹角性状的QTL定位第25-26页
        3.1.1 BYD群体三环境间穗夹角性状的表型变异第25-26页
        3.1.2 BYD群体穗夹角性状的QTL初步定位结果第26页
    3.2 BYK群体穗夹角性状的QTL定位第26-28页
        3.2.1 BYK群体三环境间穗夹角性状的表型变异第26-27页
        3.2.2 BYK群体穗夹角性状的QTL初步定位结果第27-28页
    3.3 CIK群体穗夹角性状的QTL定位第28-29页
        3.3.1 CIK群体三环境间穗夹角性状的表型变异第28-29页
        3.3.2 CIK群体穗夹角性状的QTL初步定位结果第29页
    3.4 MX群体穗夹角性状的QTL定位第29-32页
        3.4.1 MX群体三环境间穗夹角性状的表型变异第29-30页
        3.4.2 MX群体穗夹角性状的QTL初步定位结果第30-32页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第32-34页
    4.1 讨论第32页
        4.1.1 连锁群体间穗夹角性状QTL比较第32页
        4.1.2 穗夹角性状QTL精细定位第32页
    4.2 结论第32-34页
参考文献第34-38页
附录第38-41页
致谢第41-42页

论文共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甘蓝型油菜骨干亲本7-5千粒重的遗传改良
下一篇:锌腐酸增值肥料在东北玉米和水稻上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