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1.1 数量性状基因座 | 第10页 |
1.2 QTL定位原理 | 第10页 |
1.3 QTL定位方法 | 第10页 |
1.4 分子标记的种类及特点 | 第10-12页 |
1.4.1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 第11页 |
1.4.2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 第11页 |
1.4.3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 第11页 |
1.4.4 简单重复序列 | 第11-12页 |
1.4.5 单核苷酸多态性 | 第12页 |
1.5 QTL作图方法 | 第12-13页 |
1.5.1 区间作图法 | 第12页 |
1.5.2 复合区间作图法 | 第12-13页 |
1.5.3 多区间作图法 | 第13页 |
1.5.4 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 | 第13页 |
1.6 玉米概述 | 第13-14页 |
1.7 玉米在我国的种植概况 | 第14页 |
1.8 玉米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 第14-15页 |
1.9 限制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及解决途径 | 第15页 |
1.10 玉米品种选育的方向 | 第15-16页 |
1.11 玉米果穗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1.11.1 玉米穗部性状的研究 | 第16-18页 |
1.11.2 玉米穗部性状的QTL定位研究 | 第18-19页 |
1.12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0-25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0页 |
2.2 田间试验 | 第20页 |
2.3 性状测定与分析 | 第20-21页 |
2.3.1 性状测定 | 第20-21页 |
2.3.2 统计分析 | 第21页 |
2.4 基因型分析和遗传图谱构建 | 第21-23页 |
2.5 表型数据分析及QTL检测 | 第23-24页 |
2.6 QTL命名规则 | 第24-25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5-32页 |
3.1 BYD群体穗夹角性状的QTL定位 | 第25-26页 |
3.1.1 BYD群体三环境间穗夹角性状的表型变异 | 第25-26页 |
3.1.2 BYD群体穗夹角性状的QTL初步定位结果 | 第26页 |
3.2 BYK群体穗夹角性状的QTL定位 | 第26-28页 |
3.2.1 BYK群体三环境间穗夹角性状的表型变异 | 第26-27页 |
3.2.2 BYK群体穗夹角性状的QTL初步定位结果 | 第27-28页 |
3.3 CIK群体穗夹角性状的QTL定位 | 第28-29页 |
3.3.1 CIK群体三环境间穗夹角性状的表型变异 | 第28-29页 |
3.3.2 CIK群体穗夹角性状的QTL初步定位结果 | 第29页 |
3.4 MX群体穗夹角性状的QTL定位 | 第29-32页 |
3.4.1 MX群体三环境间穗夹角性状的表型变异 | 第29-30页 |
3.4.2 MX群体穗夹角性状的QTL初步定位结果 | 第30-32页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第32-34页 |
4.1 讨论 | 第32页 |
4.1.1 连锁群体间穗夹角性状QTL比较 | 第32页 |
4.1.2 穗夹角性状QTL精细定位 | 第32页 |
4.2 结论 | 第32-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8页 |
附录 | 第38-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