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2 境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 第18-21页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8页 |
2.1.1 民间借贷 | 第18页 |
2.1.2 民间投融资中介公司 | 第18页 |
2.1.3 政府治理 | 第18页 |
2.2 民间投融资中介公司的经营模式与治理的必要性 | 第18-19页 |
2.2.1 民间投融资中介公司四种模式 | 第18-19页 |
2.2.2 民间投融资中介公司治理的必要性 | 第19页 |
2.3 民间投融资中介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2.3.1 逆向选择理论 | 第19页 |
2.3.2 规避管制理论 | 第19-20页 |
2.3.3 羊群效应理论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广安市民间投融资中介公司治理情况之调查设计 | 第21-26页 |
3.1 调查的背景 | 第21页 |
3.2 调查的方式 | 第21-22页 |
3.3 调查的对象 | 第22页 |
3.4 调查的基本假设 | 第22-23页 |
3.5 调查的进行 | 第23页 |
3.6 调查的信度与效度 | 第23-24页 |
3.7 调查的样本结构 | 第24-26页 |
第四章 广安市民间投融资中介公司治理情况之调查结果 | 第26-35页 |
4.1 对民间投融资中介公司治理框架的调查结果 | 第26-28页 |
4.1.1 现有的治理原则认可度差 | 第26页 |
4.1.2 现有的监管主体履职困难 | 第26-27页 |
4.1.3 中介公司准入与退出形同虚设 | 第27-28页 |
4.2 对民间投融资中介公司日常监管情况的调查结果 | 第28-31页 |
4.2.1 对投资者保护不够 | 第28-29页 |
4.2.2 对中介公司风险控制不足 | 第29-30页 |
4.2.3 对投资者风险教育不多 | 第30-31页 |
4.3 对民间投融资中介公司危机治理情况的调查结果 | 第31-34页 |
4.3.1 投资者非理性维权普遍 | 第31-32页 |
4.3.2 治理工作合力不够 | 第32-33页 |
4.3.3 对借款人约束不足 | 第33-34页 |
4.4 调查结果与基本假设的对比 | 第34-35页 |
第五章 广安市民间投融资中介公司治理情况调查结果的原因分析 | 第35-43页 |
5.1 治理框架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5-37页 |
5.1.1 宽松的监管原则设置不科学 | 第35-36页 |
5.1.2 现有的监管主体设置不合理 | 第36-37页 |
5.1.3 目前的准入与退出标准不合适 | 第37页 |
5.2 治理措施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7-40页 |
5.2.1 未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和举报平台 | 第37-38页 |
5.2.2 缺乏风险管理的配套制度 | 第38-39页 |
5.2.3 缺少对投资者风险教育的措施 | 第39-40页 |
5.3 危机治理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0-43页 |
5.3.1 从投资者角度看,投资者利益诉求处理机制不健全 | 第40页 |
5.3.2 从政府处置角度看,依法治理工作机制不完善 | 第40-42页 |
5.3.3 从中介公司及借款人角度看,依法打击和追债的障碍多 | 第42-43页 |
第六章 完善广安市民间投融资中介公司治理举措的建议 | 第43-51页 |
6.1 构建合理的治理框架 | 第43-45页 |
6.1.1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 第43页 |
6.1.2 明确适度监管的总体原则 | 第43-44页 |
6.1.3 构建多层协调的监管主体 | 第44-45页 |
6.1.4 明确事前备案和事后退出的标准 | 第45页 |
6.2 完善日常监管制度措施 | 第45-48页 |
6.2.1 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充分发挥大众监督作用 | 第45-46页 |
6.2.2 建立完善的风险监管制度,加强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 | 第46-47页 |
6.2.3 建立完善的投资风险教育体系,提高大众风险防范意识 | 第47-48页 |
6.3 完善危机处置机制 | 第48-51页 |
6.3.1 完善利益诉求的处理机制 | 第48页 |
6.3.2 完善依法治理的工作机制 | 第48-49页 |
6.3.3 完善追款为导向的分类打击机制 | 第49-5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1-53页 |
7.1 结论 | 第51-52页 |
7.2 展望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附录 | 第56-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