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1.2.1“O2O”模式的研究 | 第11-13页 |
1.2.2 关于盈利模式的研究 | 第13-14页 |
1.2.3 关于企业价值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14页 |
1.2.4 总结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 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 | 第17-23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2.1.1 盈利模式 | 第17-18页 |
2.1.2 企业价值 | 第18页 |
2.2 相关理论介绍 | 第18-22页 |
2.2.1 双边市场理论 | 第18-19页 |
2.2.2 梅特卡夫定律理论 | 第19-20页 |
2.2.3 价值网理论 | 第20-21页 |
2.2.4 共享经济商业模式理论 | 第21-22页 |
2.3 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基于O2O企业盈利模式的构建及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 第23-46页 |
3.1 对O2O商业模式的价值网进行解析 | 第23-31页 |
3.1.1 O2O模式下价值网的驱动因素 | 第23-26页 |
3.1.2 O2O模式下价值网的构成要素 | 第26-29页 |
3.1.3 小结 | 第29-31页 |
3.2 基于O2O价值网构建其盈利模式 | 第31-36页 |
3.2.1 O2O盈利模式构建的基础条件 | 第31-33页 |
3.2.2 O2O盈利模式价值流分析 | 第33-36页 |
3.3 O2O下企业盈利模式与传统电商盈利模式的比较 | 第36-41页 |
3.3.1 传统企业盈利模式和传统电商盈利模式 | 第36-37页 |
3.3.2 O2O模式下企业盈利模式 | 第37-38页 |
3.3.3 共享经济基础下O2O企业盈利模式与传统电商的比较 | 第38-41页 |
3.4 O2O盈利模式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机理分析 | 第41-43页 |
3.4.1 利润来源——获利能力角度 | 第41-42页 |
3.4.2 企业定位——成长能力角度 | 第42页 |
3.4.3 资产价值角度 | 第42-43页 |
3.4.4 外部环境角度 | 第43页 |
3.5 估值模型的构建 | 第43-45页 |
3.5.1 用户数N | 第43-44页 |
3.5.2 节点距离R | 第44页 |
3.5.3 溢价率系数——马太效应 | 第44-45页 |
3.5.4 构建估值框架 | 第45页 |
3.6 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滴滴出行案例分析 | 第46-66页 |
4.1 滴滴出行公司概况及补贴大战 | 第46-48页 |
4.1.1 公司概况 | 第46-47页 |
4.1.2 补贴大战简介 | 第47-48页 |
4.2 滴滴出行的盈利点分析 | 第48-53页 |
4.2.1 基本盈利点——合作和佣金 | 第49页 |
4.2.2 显性赢利点——广告和专车业务 | 第49-50页 |
4.2.3 隐性赢利点——资本运作和大数据运作 | 第50-52页 |
4.2.4 滴滴出行具备的O2O盈利模式基础条件 | 第52-53页 |
4.3 滴滴出行的盈利模式与传统电商盈利模式的比较 | 第53-56页 |
4.3.1 滴滴出行的O2O盈利模式 | 第53-54页 |
4.3.2 与传统电商盈利模式的比较 | 第54-56页 |
4.4 滴滴出行的O2O盈利模式对其价值的影响 | 第56-58页 |
4.4.1 获利能力 | 第56-57页 |
4.4.2 成长能力 | 第57页 |
4.4.3 资产价值 | 第57-58页 |
4.4.4 外部环境 | 第58页 |
4.5 O2O盈利模式增加企业价值的途径分析 | 第58-64页 |
4.5.1 竞争获利——打开市场入口 | 第59页 |
4.5.2 渠道获利——支付手段与目标群体 | 第59-60页 |
4.5.3 消费者与新需求获利——实现价值链增值的过程 | 第60-63页 |
4.5.4 合作获利——推行合作性的盈利计划 | 第63-64页 |
4.6 估值分析 | 第64-65页 |
4.7 小结 | 第65-66页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6-69页 |
5.1 结论 | 第66-67页 |
5.2 建议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