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3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6-19页 |
1.1.1 我国乡村旅游之于全域旅游战略的重要性 | 第16页 |
1.1.2 全域旅游对乡村旅游规划的新要求 | 第16-17页 |
1.1.3 全域旅游对乡村旅游产品的新要求 | 第17-18页 |
1.1.4 海盐周边乡村特色旅游的竞合态势 | 第18页 |
1.1.5 海盐乡村旅游转型特色化发展模式的意义 | 第18-19页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创新点 | 第21-23页 |
1.3.1 基本思路 | 第21-22页 |
1.3.2 创新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研究综述及基础理论 | 第23-29页 |
2.1 乡村旅游内涵辨析 | 第23-24页 |
2.1.1 乡村旅游的概念 | 第23页 |
2.1.2 乡村旅游的特征 | 第23-24页 |
2.2 相关文献综述 | 第24-26页 |
2.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4-25页 |
2.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25-26页 |
2.3 基本理论 | 第26-29页 |
2.3.1 可持续理论 | 第26页 |
2.3.2 产业融合理论 | 第26-27页 |
2.3.3 旅游市场营销理论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海盐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 第29-39页 |
3.1 发展业绩 | 第29-32页 |
3.1.1 客源市场 | 第29-31页 |
3.1.2 产业规模 | 第31页 |
3.1.3 产品类型 | 第31-32页 |
3.2 存在的不足 | 第32-36页 |
3.2.1 缺乏资源的整合 | 第32-33页 |
3.2.2 缺乏特色的产品 | 第33页 |
3.2.3 缺乏产业的融合 | 第33-34页 |
3.2.4 缺乏营销的创新 | 第34页 |
3.2.5 不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 | 第34-36页 |
3.2.6 民俗资源流失严重 | 第36页 |
3.3 乡村旅游特色化发展的阻碍 | 第36-39页 |
3.3.1 旅游管理体制机制设计 | 第36-37页 |
3.3.2 对特色资源认识不明确 | 第37页 |
3.3.3 资源保护和开发能力明显不足 | 第37-38页 |
3.3.4 建立高质量品牌体系意识不强 | 第38-39页 |
第四章 海盐县乡村旅游特色化发展模式选择 | 第39-52页 |
4.1 常见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 第39-41页 |
4.1.1 生态资源型发展模式 | 第39页 |
4.1.2 人文资源型发展模式 | 第39-40页 |
4.1.3 产业资源型发展模式 | 第40页 |
4.1.4 常见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评析 | 第40-41页 |
4.2 海盐县“盐文化”乡村旅游特色化发展模式评析 | 第41-52页 |
4.2.1 特色化旅游模式的优势 | 第41页 |
4.2.2 海盐县乡村旅游资源赋存及“盐文化”资源优势 | 第41-47页 |
4.2.3 “盐文化”与乡村旅游特色化发展模式结合的意义 | 第47页 |
4.2.4 海盐县乡村旅游特色化发展模式开发的有利条件 | 第47-52页 |
第五章 海盐县乡村旅游特色化开发战略 | 第52-60页 |
5.1 以三大开发原则保障乡村旅游特色化的长远发展 | 第52-53页 |
5.1.1 原生态原则 | 第52页 |
5.1.2 适度性原则 | 第52-53页 |
5.1.3 发展性原则 | 第53页 |
5.2 以“一岛一镇,内外多点”的空间结构强化特色功能 | 第53-56页 |
5.2.1 以白塔山群岛为重要旅游载体 | 第54-55页 |
5.2.2 以澉浦镇为中心辐射带动全县 | 第55-56页 |
5.3 以四大举措支持海盐县乡村旅游特色化开发 | 第56-60页 |
5.3.1 政府规划要引导乡村旅游特色化发展 | 第56-57页 |
5.3.2 集中资源全力打造乡村特色旅游产品 | 第57-58页 |
5.3.3 全媒体大力营销海盐乡村旅游特色品牌 | 第58-59页 |
5.3.4 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体现海盐乡村特色 | 第59-60页 |
第六章 不足及展望 | 第60-61页 |
6.1 不足 | 第60页 |
6.2 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