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课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螺杆转子结构分析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1 压缩机分类 | 第11-12页 |
1.2.2 转子结构分析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3 国内外螺杆压缩机流场求解研究近况 | 第12-15页 |
1.3.1 螺杆压缩机网格生成技术 | 第12-13页 |
1.3.2 螺杆压缩机动网格生成技术 | 第13-14页 |
1.3.3 螺杆压缩机流场求解技术 | 第14-15页 |
1.4 国内外螺杆转子流固耦合模拟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5 本课题的来源 | 第16页 |
1.6 本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第2章 双螺杆压缩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18-28页 |
2.1 双螺杆压缩机的结构 | 第18-25页 |
2.1.1 结构组成 | 第18-20页 |
2.1.2 数学方程、转子型线类型及几何参数 | 第20-24页 |
2.1.3 转子三维模型建立 | 第24-25页 |
2.2 双螺杆压缩机的工作原理 | 第25-27页 |
2.2.1 工作原理 | 第25-26页 |
2.2.2 研究方向 | 第26-2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螺杆转子的结构特性研究 | 第28-44页 |
3.1 模态分析技术简介 | 第28-35页 |
3.1.1 模态分析技术基础 | 第28-29页 |
3.1.2 螺杆转子自由模态分析 | 第29-31页 |
3.1.3 预应力下螺杆转子模态分析 | 第31-35页 |
3.2 螺杆转子谐响应分析 | 第35-43页 |
3.2.1 谐响应分析理论 | 第35-36页 |
3.2.2 谐响应分析设置 | 第36页 |
3.2.3 谐响应分析结果 | 第36-4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双螺杆压缩机流场特性分析 | 第44-66页 |
4.1 流场计算建模 | 第44-45页 |
4.1.1 二维计算模型 | 第44-45页 |
4.1.2 三维计算模型 | 第45页 |
4.2 网格划分及动网格设置 | 第45-48页 |
4.3 流场求解技术 | 第48-50页 |
4.3.1 控制方程 | 第48-49页 |
4.3.2 边界条件设置 | 第49-50页 |
4.4 二维螺杆压缩机仿真结果分析 | 第50-58页 |
4.4.1 压力云图分析 | 第50-52页 |
4.4.2 不同啮合间隙下压缩机内腔压力的仿真计算 | 第52页 |
4.4.3 不同排气端面间隙对压缩机腔体内的参数影响 | 第52-55页 |
4.4.4 转速对压缩机腔体内的参数影响 | 第55-58页 |
4.5 三维螺杆压缩机仿真结果分析 | 第58-64页 |
4.5.1 网格划分 | 第58-59页 |
4.5.2 求解设置 | 第59-60页 |
4.5.3 结果分析 | 第60-6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5章 流固耦合转子结构力学性能分析研究 | 第66-84页 |
5.1 螺杆压缩机流固耦合求解技术 | 第66-67页 |
5.1.1 耦合程序设计 | 第66-67页 |
5.1.2 收敛判据 | 第67页 |
5.2 螺杆压缩机流固耦合下结构特性分析 | 第67-76页 |
5.2.1 静力学分析结果 | 第68-70页 |
5.2.2 模态分析结果 | 第70-71页 |
5.2.3 谐响应分析结果 | 第71-76页 |
5.3 仿真结果对比 | 第76-82页 |
5.3.1 静力学分析结果对比 | 第76-77页 |
5.3.2 模态分析结果对比 | 第77-78页 |
5.3.3 谐响应分析结果对比 | 第78-8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84-86页 |
总结 | 第84-85页 |
本论文创新点 | 第85页 |
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90-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