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7页 |
1 杂草稻的定义 | 第11页 |
2 杂草稻的分布广泛 | 第11-12页 |
3 杂草稻的危害严重 | 第12-14页 |
4 杂草稻与栽培稻之间的基因漂移现象 | 第14-15页 |
5 杂草稻尚无有效的防控措施 | 第15-19页 |
5.1 预防措施 | 第15-16页 |
5.2 栽培措施 | 第16-17页 |
5.3 机械措施 | 第17页 |
5.4 化学除草剂防除 | 第17-18页 |
5.5 培育抗除草剂的栽培稻品种 | 第18-19页 |
6 杂草稻的起源尚未明确 | 第19-21页 |
7 杂草稻起源的研究方法 | 第21-24页 |
7.1 分子标记 | 第21-23页 |
7.2 功能基因 | 第23-24页 |
7.3 基因组测序 | 第24页 |
8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4-27页 |
第二章 野败型线粒体雄性不育基因(CMS-WA)特异标记开发及其对江苏省杂草稻的检测 | 第27-49页 |
引言 | 第27-28页 |
1 CMS-WA基因特异性标记开发 | 第28-37页 |
1.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7页 |
2 江苏省杂草稻CMS-WA基因检测 | 第37-44页 |
2.1 江苏省杂草稻材料 | 第37-4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43-44页 |
3 数据统计与处理 | 第44页 |
3.1 DNA读带 | 第44页 |
3.2 数据处理 | 第44页 |
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4-49页 |
4.1 特异性标记设计与筛选结果 | 第44-46页 |
4.2 江苏省杂草稻CMS-WA基因分布情况 | 第46-49页 |
第三章 广东省杂草稻遗传结构分析 | 第49-81页 |
引言 | 第49-5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0-61页 |
1.1 广东省概况 | 第50页 |
1.2 广东省杂草稻样品 | 第50-57页 |
1.3 外类群对照样品 | 第57页 |
1.4 方法 | 第57-59页 |
1.5 数据统计与处理处理 | 第59-61页 |
2 结果 | 第61-76页 |
2.1 广东省杂草稻群体总体遗传多样性 | 第61-62页 |
2.2 广东省杂草稻群体遗传多样性 | 第62-67页 |
2.3 广东省杂草稻种群间遗传分化和地理距离的Mantel分析 | 第67页 |
2.4 广东省杂草稻种群之间的亲缘性分析 | 第67-69页 |
2.5 广东省杂草稻的来源分析 | 第69-76页 |
3 讨论 | 第76-81页 |
3.1 广东省杂草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76-77页 |
3.2 广东省杂草稻的传播 | 第77-78页 |
3.3 广东省杂草稻的可能来源 | 第78-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93页 |
附录 | 第93-103页 |
致谢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