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上篇 文献综述 | 第9-20页 |
第一章 重要植物寄生线虫的发生与危害 | 第10-16页 |
1 根结线虫 | 第10-11页 |
2 孢囊线虫 | 第11页 |
3 短体线虫 | 第11-12页 |
4 松材线虫 | 第12页 |
5 水稻干尖线虫 | 第12-13页 |
6 香蕉穿孔线虫 | 第13页 |
7 茎线虫 | 第13-14页 |
8 肾形肾状线虫 | 第14页 |
9 标准剑线虫 | 第14-15页 |
10 异常假根结线虫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植物寄生线虫的分子检测方法 | 第16-20页 |
1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 | 第16页 |
2 特异引物PCR技术 | 第16-17页 |
2.1 序列特异性扩增区 | 第16页 |
2.2 种类特异性PCR | 第16-17页 |
3 核糖体DNA的ITS区分析 | 第17页 |
4 DNA条形码 | 第17-18页 |
5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18页 |
6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 第18-20页 |
6.1 LAMP引物设计 | 第18-19页 |
6.2 LAMP反应原理 | 第19页 |
6.3 LAMP技术在植物病原线虫检测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下篇 研究内容 | 第20-54页 |
第一章 水稻干尖线虫的LAMP快速检测方法 | 第22-3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7页 |
1.1 试剂与仪器 | 第23页 |
1.2 培养基及配方 | 第23-24页 |
1.3 供试线虫 | 第24页 |
1.4 线虫DNA提取 | 第24-25页 |
1.5 水稻干尖线虫LAMP引物设计 | 第25-26页 |
1.6 LAMP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26页 |
1.7 LAMP扩增产物检测 | 第26页 |
1.8 特异性检测 | 第26页 |
1.9 灵敏度检测 | 第26-2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7-31页 |
2.1 水稻干尖线虫LAMP反应体系优化 | 第27-28页 |
2.2 水稻干尖线虫LAMP扩增产物检测体系的建立 | 第28-29页 |
2.3 水稻干尖线虫LAMP特异性检测 | 第29-30页 |
2.4 水稻干尖线虫LAMP反应的灵敏度检测 | 第30-31页 |
3 讨论 | 第31-34页 |
第二章 山茶根结线虫的LAMP快速检测方法 | 第34-4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8页 |
1.1 试剂与仪器 | 第35页 |
1.2 培养基及配方 | 第35页 |
1.3 供试线虫 | 第35-36页 |
1.4 线虫DNA提取 | 第36页 |
1.5 山茶根结线虫rDNA-28S区扩增 | 第36-37页 |
1.6 PCR产物克隆及测序 | 第37页 |
1.7 LAMP引物的设计 | 第37页 |
1.8 LAMP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37-38页 |
1.9 LAMP扩增产物检测 | 第38页 |
1.10 特异性检测 | 第38页 |
1.11 灵敏度检测 | 第3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2页 |
2.1 山茶根结线虫LAMP反应体系优化 | 第38-40页 |
2.2 山茶根结线虫LAMP扩增产物检测体系的建立 | 第40-41页 |
2.3 山茶根结线虫LAMP特异性检测 | 第41页 |
2.4 山茶根结线虫LAMP反应的灵敏度检测 | 第41-42页 |
3 讨论 | 第42-44页 |
第三章 苹果根结线虫的LAMP快速检测方法 | 第44-5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8页 |
1.1 试剂与仪器 | 第45页 |
1.2 培养基及配方 | 第45页 |
1.3 供试线虫 | 第45-46页 |
1.4 线虫DNA提取 | 第46页 |
1.5 LAMP引物的设计 | 第46页 |
1.6 LAMP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46-47页 |
1.7 LAMP扩增产物检测 | 第47-48页 |
1.8 特异性检测 | 第48页 |
1.9 灵敏度检测 | 第4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3页 |
2.1 LAMP反应体系各条件的优化 | 第48-50页 |
2.2 苹果根结线虫LAMP扩增产物检测体系的建立 | 第50-51页 |
2.3 苹果根结线虫LAMP特异性检测 | 第51-52页 |
2.4 苹果根结线虫LAMP反应的灵敏度检测 | 第52-53页 |
3 讨论 | 第53-54页 |
全文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4页 |
文章发表情况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