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Mg合金的再结晶机理 | 第12-13页 |
1.2.1 镁合金的静态再结晶 | 第12页 |
1.2.2 镁合金的动态再结晶 | 第12-13页 |
1.3 Mg-Li合金发展概况 | 第13-16页 |
1.3.1 镁合金的塑性变形 | 第13-14页 |
1.3.2 镁锂合金中合金元素的作用 | 第14-16页 |
1.4 Mg-Li系合金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 第16-20页 |
1.5 Mg-Li合金的应用 | 第20页 |
1.6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0-23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 第23-27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3页 |
2.2 实验测试和分析方法 | 第23-25页 |
2.2.1 室温力学性能测试 | 第23页 |
2.2.2 热压缩试验 | 第23-24页 |
2.2.3 物相分析 | 第24-25页 |
2.2.4 显微组织分析 | 第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3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7-33页 |
3.1 铸态合金显微组织观察与分析 | 第27-30页 |
3.1.1 铸态合金金相显微组织观察 | 第27页 |
3.1.2 铸态合金XRD物相分析 | 第27-28页 |
3.1.3 铸态合金扫描电镜观察及能谱分析 | 第28-30页 |
3.2 铸态合金室温力学性能分析 | 第30-31页 |
3.3 铸态合金断口观察及分析 | 第31-3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合金的热变形动力学分析 | 第33-45页 |
4.1 流变应力曲线分析 | 第33-35页 |
4.2 热压缩流变应力本构方程的建立 | 第35-41页 |
4.2.1 双曲正弦函数关系的建立 | 第35-38页 |
4.2.2 幂函数关系的建立 | 第38-39页 |
4.2.3 指数函数关系的建立 | 第39-41页 |
4.3 热压缩流变应力本构方程分析 | 第41-4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2-45页 |
第5章 合金的热加工图 | 第45-61页 |
5.1 加工图理论基础 | 第45-46页 |
5.1.1 能量耗散图 | 第45-46页 |
5.1.2 失稳变形区判定准则 | 第46页 |
5.2 加工图的建立 | 第46-57页 |
5.3 热加工图分析 | 第57-60页 |
5.3.1 流变失稳区分析 | 第57-59页 |
5.3.2 峰值效率区分析 | 第59-6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6章 热压缩变形后显微组织演变分析 | 第61-93页 |
6.1 热压缩变形后合金强化相分析 | 第62-67页 |
6.2 热压缩变形后合金显微组织分析 | 第67-85页 |
6.2.1 T=200℃时,压缩态合金显微组织分析 | 第67-69页 |
6.2.2 T=250℃时,压缩态合金显微组织分析 | 第69-72页 |
6.2.3 T=300℃时,压缩态合金显微组织分析 | 第72-76页 |
6.2.4 T=350℃时,压缩态合金显微组织分析 | 第76-79页 |
6.2.5 T=400℃时,压缩态合金显微组织分析 | 第79-82页 |
6.2.6 T=450℃时,压缩态合金显微组织分析 | 第82-85页 |
6.3 塑性变形原理及动态再结晶形核机制 | 第85-87页 |
6.4 热压缩变形过程中动态再结晶特点分析 | 第87-90页 |
6.4.1 α 相动态再结晶形核特征 | 第87-88页 |
6.4.2 动态再结晶晶粒尺寸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88-90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90-93页 |
结论 | 第9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01-103页 |
致谢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