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观赏园艺(花卉和观赏树木)论文--多年生花卉类论文--其他花卉类论文--兰科植物论文

福建3种野生兰科植物繁殖生物学的初步研究

中文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6页
中文文摘第7-15页
绪论第15-31页
    0.1 福建野生兰科植物研究进展第16-24页
        0.1.1 福建野生兰科植物资源现状第16-23页
            0.1.1.1 福建自然概况第16页
            0.1.1.2 福建野生兰科植物物种的组成第16-22页
            0.1.1.3 福建野生兰科植物物种组成和资源量分析第22-23页
            0.1.1.4 福建野生兰的分布中心第23页
        0.1.2 福建兰科植物区系分析第23-24页
        0.1.3 福建兰科植物繁殖生物学的研究现状第24页
    0.2 中国兰科植物繁殖生物学的研究概况第24-29页
        0.2.1 开花物候研究第24-25页
        0.2.2 繁育机制探究第25页
        0.2.3 传粉生物学研究进展第25-27页
            0.2.3.1 食源性欺骗传粉第26页
            0.2.3.2 性欺骗传粉第26-27页
        0.2.4 种子快速繁殖研究进展第27-29页
    0.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第29-31页
        0.3.1 研究目的意义第29页
        0.3.2 主要研究内容第29-30页
        0.3.3 研究技术路线第30-31页
第一章 细茎石斛繁殖生物学的初步研究第31-49页
    1.1 研究地点第31-32页
    1.2 研究方法第32-36页
        1.2.1 生境调查及生长特性研究第32页
        1.2.2 开花物候和花部特征第32-33页
        1.2.3 访问者及其行为观察第33页
        1.2.4 花粉生活力和柱头可授性测定第33-34页
        1.2.5 套袋去雄及人工授粉实验第34页
        1.2.6 细茎石斛果实和种子的生物学观测第34-35页
            1.2.6.1 果实的采集与保存第34页
            1.2.6.2 种子的形态观察第34-35页
            1.2.6.3 种子生活力的测定第35页
            1.2.6.4 不同授粉方式种子生活力测定第35页
        1.2.7 细茎石斛种子组织培养条件研究第35-36页
            1.2.7.1 种子胚萌发培养第35-36页
            1.2.7.2 不同浓度NAA对原球茎的增殖分化的影响第36页
            1.2.7.3 不同浓度NAA和IBA对细茎石斛生根的影响第36页
    1.3 结果分析第36-46页
        1.3.1 生境类型第36-37页
        1.3.2 生长周期第37页
        1.3.3 开花物候和花部形态特征第37-38页
        1.3.4 传粉者观察第38-39页
        1.3.5 花粉活力与柱头可授性第39-40页
        1.3.6 不同授粉方式对细茎石斛结实的影响第40页
        1.3.7 花后授粉时间对细茎石斛结实率的影响第40-41页
        1.3.8 人工异花异源授粉对细茎石斛蒴果质量和大小的影响第41-42页
        1.3.9 细茎石斛种子的形态观察第42页
        1.3.10 Ca(ClO)_2处理对细茎石斛种子生活力的影响第42-43页
        1.3.11 不同授粉方式对细茎石斛种子生活力的影响第43页
        1.3.12 细茎石斛种子非共生萌发过程第43-44页
        1.3.13 NAA质量浓度对种子萌发过程中原球茎形成的影响第44-45页
        1.3.14 细茎石斛原球茎的增殖分化第45页
        1.3.15 细茎石斛生根壮苗第45-46页
    1.4 讨论第46-47页
    1.5 小结第47-49页
第二章 葱叶兰繁殖生物的初步研究第49-61页
    2.1 实验样地第49页
    2.2 研究方法第49-50页
        2.2.1 生境调查第49页
        2.2.2 开花物候观察第49页
        2.2.3 访问者及其行为观察第49-50页
        2.2.4 花粉生活力和柱头可授性测定第50页
        2.2.5 套袋去雄及人工授粉实验第50页
        2.2.6 兰科植物种子的生物学第50页
    2.3 结果分析第50-57页
        2.3.1 葱叶兰生境第50-51页
        2.3.2 开花物候第51-52页
        2.3.3 花部特征第52-53页
        2.3.4 花传粉的访问者第53页
        2.3.5 蚂蚁访问花的过程第53-54页
        2.3.6 花的功能性形态及主要昆虫形态指标第54-55页
        2.3.7 花粉活力第55-56页
        2.3.8 柱头可授性第56页
        2.3.9 套袋去雄及人工授粉实验结果第56页
        2.3.10 种子形态特征第56-57页
        2.3.11 种子生活力第57页
    2.4 讨论第57-59页
        2.4.1 关于花部结构与传粉者的相互适应第57-58页
        2.4.2 关于葱叶兰的传粉系统第58-59页
    2.5 小结第59-61页
第三章 镰翅羊耳蒜繁殖生物学的初步研究第61-73页
    3.1 研究地点第61页
    3.2 研究方法第61-62页
        3.2.1 生境调查方法第61-62页
        3.2.2 开花物候和花部特征第62页
        3.2.3 访问者及其行为观察第62页
        3.2.4 花粉生活力与柱头可授性测定第62页
        3.2.5 套袋去雄及人工授粉实验第62页
        3.2.6 兰科植物的种子生物学第62页
    3.3 结果分析第62-70页
        3.3.1 生境调查第62-63页
        3.3.2 开花物候第63-65页
        3.3.3 花部特征第65-66页
        3.3.4 访问者第66页
        3.3.5 花粉活力与柱头可授性测定第66页
        3.3.6 套袋去雄及人工授粉实验结果第66-67页
        3.3.7 自花传粉机制推测第67页
        3.3.8 不同授粉方式对镰翅羊耳蒜果实大小和重量的影响第67-68页
        3.3.9 镰翅羊耳蒜种子形态特征第68-69页
        3.3.10 种子活力测定第69-70页
    3.4 讨论第70页
    3.5 小结第70-73页
第四章 结论第73-77页
    1、细茎石斛繁殖生物学的初步研究结果第73页
    2、葱叶兰繁殖生物学的初步研究结果第73-75页
    3、镰翅羊耳蒜繁殖生物学的初步研究结果第75-77页
图版第77-87页
参考文献第87-97页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97-99页
致谢第99-101页
个人简历第101-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综合型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激励机制研究--以HQ大学为例
下一篇:阿多诺美学思想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