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和对策研究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绪论 | 第7-18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7-8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一) 理论意义 | 第8-9页 |
| (二) 实践意义 | 第9页 |
| 三、研究现状 | 第9-16页 |
| (一)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主要论域 | 第10-14页 |
| (二)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多维视角 | 第14-16页 |
| 四、研究思路 | 第16页 |
| 五、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六、论文不足 | 第17-18页 |
| (一) 实证研究薄弱 | 第17页 |
| (二) 理论深度不够 | 第17-18页 |
| 第一章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现状 | 第18-24页 |
| 一、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 第18-19页 |
| 二、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 | 第19-21页 |
| (一) 马克思列宁主义 | 第19页 |
| (二) 毛泽东思想 | 第19-20页 |
|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第20-21页 |
| 三、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挑战 | 第21-22页 |
| (一) 当前社会思想思潮的多元化 | 第21页 |
| (二)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多样性 | 第21-22页 |
| 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机遇 | 第22-24页 |
|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蓬勃发展 | 第22页 |
|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问题 | 第24-35页 |
| 一、主体建设层面存在问题 | 第24-30页 |
| (一) 部分教师综合素质薄弱 | 第24-26页 |
| (二) 辅导员队伍建设不到位 | 第26-28页 |
| (三) 党团组织人员轻视宣传 | 第28-29页 |
| (四) 学生干部作用发挥不够 | 第29-30页 |
| 二、客体接受层面存在问题 | 第30-32页 |
| (一) 部分学生信仰不够坚定 | 第30页 |
| (二) 部分学生理论基础薄弱 | 第30-31页 |
| (三) 部分学生抱有功利心态 | 第31页 |
| (四) 部分学生理论脱离实践 | 第31-32页 |
| 三、介体创新层面存在问题 | 第32-33页 |
| (一) 部分学校硬件设施陈旧 | 第32页 |
| (二) 社团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 第32页 |
| (三) 科研平台利用效果不佳 | 第32页 |
| (四) 新兴网络媒体应用滞后 | 第32-33页 |
| 四、环体配合层面存在问题 | 第33-35页 |
| (一) 意识形态教育氛围不浓 | 第33页 |
| (二) 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缺失 | 第33页 |
| (三) 规章制度有待健全完善 | 第33-34页 |
| (四) 部分高校经费投入不足 | 第34-35页 |
| 第三章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解决对策 | 第35-44页 |
| 一、加强大众化之主体建设 | 第35-39页 |
| (一) 着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 第35-37页 |
| (二) 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 | 第37-38页 |
| (三) 强化党团组织人员角色 | 第38页 |
| (四) 引导学生干部发挥作用 | 第38-39页 |
| 二、重视大众化之客体接受 | 第39-40页 |
| (一) 坚定学生主流价值信仰 | 第39页 |
| (二) 努力夯实学生理论基础 | 第39页 |
| (三) 教育学生摒弃功利心态 | 第39-40页 |
| (四) 注重学生理论结合实践 | 第40页 |
| 三、创新大众化之介体方式 | 第40-41页 |
| (一) 加强学校硬件设施建设 | 第40页 |
| (二) 充分发挥学生社团作用 | 第40-41页 |
| (三) 提升科研平台利用效果 | 第41页 |
| (四) 巧妙利用新兴网络媒体 | 第41页 |
| 四、协调大众化之环体配合 | 第41-44页 |
| (一) 营造意识形态教育氛围 | 第41-42页 |
| (二) 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 第42-43页 |
| (三) 健全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 第43页 |
| (四) 保障充足持续经费投入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保障要求 | 第44-49页 |
| 一、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构建 | 第44-46页 |
| (一) 创新机制 | 第44页 |
| (二) 协调机制 | 第44-45页 |
| (三) 激励机制 | 第45页 |
| (四) 共享机制 | 第45-46页 |
| 二、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原则遵循 | 第46-49页 |
| (一) 科学原则 | 第46-47页 |
| (二) 层次原则 | 第47页 |
| (三) 渐进原则 | 第47-48页 |
| (四) 贴近原则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 致谢 | 第54-5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