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饮料作物论文--茶论文

茶叶多酚氧化酶同工酶分离鉴定及其酶促合成茶黄素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英文缩略表第8-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6页
    1 多酚氧化酶的分类与分布第16-17页
    2 多酚氧化酶同工酶第17-18页
    3 多酚氧化酶分子结构第18页
    4 酶蛋白结构鉴定第18-19页
    5 多酚氧化酶的酶学特性第19-20页
    6 多酚氧化酶的提取制备第20-21页
        6.1 多酚氧化酶提取方法第20页
        6.2 多酚氧化酶的分离纯化第20-21页
    7 多酚氧化酶与茶叶品质关系第21-22页
    8 多酚氧化酶酶促合成茶黄素第22-24页
        8.1 不同PPO酶源酶促合成茶黄素第22页
        8.2 PPO酶促合成茶黄素的影响因素第22-24页
    9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4页
    10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4-26页
        10.1 主要研究内容第24-25页
        10.2 技术路线第25-26页
第二章 茶叶多酚氧化酶同工酶的分离制备第26-4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6-32页
        1.1 材料第26页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第26-28页
            1.2.1 主要试剂第26页
            1.2.2 主要仪器设备第26-27页
            1.2.3 溶液配制第27-28页
        1.3 方法第28-32页
            1.3.1 多酚氧化酶酶活力测定第28页
            1.3.2 酶比活力计算第28-29页
            1.3.3 纯化效果计算公式第29页
            1.3.4 蛋白质含量测定第29页
            1.3.5 SDS-PAGE电泳第29-30页
            1.3.6 Native-PAGE PPO同工酶电泳第30页
            1.3.7 丙酮粉制备第30页
            1.3.8 丙酮粉匀浆浸提第30页
            1.3.9 硫酸铵分级沉淀第30-31页
            1.3.10 透析第31页
            1.3.11 Q-Sepharose Fast Flow强阴离子交换色谱纯化第31页
            1.3.12 SephadexG-75凝胶层析纯化第31-3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2-40页
        2.1 硫酸铵分级沉淀最适浓度筛选第32-33页
        2.2 Q-Sepharose Fast Flow强阴离子交换色谱纯化第33-36页
        2.3 SephadexG-75凝胶层析纯化第36-40页
            2.3.1 第3峰洗脱液的Sephadex G-75凝胶层析纯化第36-37页
            2.3.2 第5峰洗脱液的Sephadex G-75凝胶层析纯化第37-40页
    3 小结第40页
    4 讨论第40-42页
第三章 茶叶多酚氧化酶同工酶的分子鉴定第42-4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2-44页
        1.1 材料第42页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第42-43页
            1.2.1 主要试剂第42页
            1.2.2 主要仪器设备第42-43页
        1.3 方法第43-44页
            1.3.1 脱色第43页
            1.3.2 酶解及脱盐第43页
            1.3.3 质谱检测第43页
            1.3.4 数据库检索第43-4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4-45页
        2.1 PPO1质谱检测第44页
        2.2 PPO2质谱检测第44-45页
    3 小结第45页
    4 讨论第45-47页
第四章 茶叶多酚氧化酶同工酶酶学性质研究第47-5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7-49页
        1.1 材料第47页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第47-48页
            1.2.1 主要试剂第47页
            1.2.2 主要仪器设备第47-48页
        1.3 方法第48-49页
            1.3.1 多酚氧化酶同工酶酶活性测定第48页
            1.3.2 茶叶多酚氧化酶同工酶动力学分析第48页
            1.3.3 茶叶多酚氧化酶同工酶最适温度分析第48页
            1.3.4 茶叶多酚氧化酶同工酶最适pH值分析第48页
            1.3.5 茶叶多酚氧化酶同工酶热稳定性分析第48页
            1.3.6 金属离子对茶叶多酚氧化酶同工酶酶活性的影响第48-49页
            1.3.7 抑制剂对茶叶多酚氧化酶同工酶酶活性的影响第4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9-56页
        2.1 茶叶多酚氧化酶同工酶酶动力学分析第49-50页
        2.2 茶叶多酚氧化酶同工酶最适温度分析第50-51页
        2.3 茶叶多酚氧化酶同工酶最适pH值分析第51-52页
        2.4 茶叶多酚氧化酶同工酶热稳定性分析第52-53页
        2.5 金属离子对茶叶多酚氧化酶同工酶酶活性的影响第53-54页
        2.6 抑制剂对茶叶多酚氧化酶同工酶酶活性的影响第54-56页
    3 小结第56-57页
    4 讨论第57-58页
第五章 茶叶多酚氧化酶同工酶酶促合成茶黄素效应研究第58-6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8-60页
        1.1 材料第58页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第58-59页
            1.2.1 主要试剂第58-59页
            1.2.2 主要仪器设备第59页
        1.3 方法第59-60页
            1.3.1 反应体系pH值对PPO同工酶单体酶促合成茶黄素的影响第59页
            1.3.2 反应体系温度对PPO同工酶单体酶促合成茶黄素的影响第59页
            1.3.3 反应体系底物浓度对PPO同工酶单体酶促合成茶黄素的影响第59-60页
            1.3.4 反应体系底物组分对PPO同工酶单体酶促合成茶黄素的影响第60页
            1.3.5 儿茶素HPLC分析方法第60页
            1.3.6 茶黄素HPLC分析方法第60页
    2 实验与结果第60-67页
        2.1 反应体系pH值对PPO同工酶单体酶促合成茶黄素的影响第60-62页
        2.2 反应体系温度对PPO同工酶单体酶促合成茶黄素的影响第62-64页
        2.3 反应体系底物浓度对PPO同工酶单体酶促合成茶黄素的影响第64-65页
        2.4 反应体系不同底物组分对PPO同工酶单体酶促合成茶黄素的影响第65-67页
    3 小结第67页
    4 讨论第67-68页
第六章 全文总结第68-70页
    1 全文总结第68-69页
    2 创新点第69页
    3 展望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7页
致谢第77-78页
作者简介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植物内生菌011粗提液的抑菌机理、保鲜作用及抗菌物质的分离鉴定
下一篇:湍流风速下风电机组齿轮箱齿轮疲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