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注释表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2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4-19页 |
1.2.1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概况 | 第14-16页 |
1.2.2 卫星导航姿态测量技术国内外发展状况 | 第16-19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安排 | 第19-22页 |
第二章 北斗导航姿态测量模型及北斗/惯性姿态融合方案 | 第22-37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北斗双差载波观测模型建立与误差分析 | 第22-25页 |
2.2.1 北斗系统载波观测量分析 | 第22-23页 |
2.2.2 北斗双差载波相位观测模型的建立 | 第23-25页 |
2.3 北斗系统姿态测量模型建立与误差分析 | 第25-30页 |
2.3.1 北斗系统姿态测量模型建立 | 第25-27页 |
2.3.2 北斗系统姿态测量误差分析 | 第27-28页 |
2.3.3 北斗系统姿态解算方法分析 | 第28-30页 |
2.4 多天线北斗/惯性姿态融合方法研究 | 第30-35页 |
2.4.1 组合系统状态方程和量测方程的建立 | 第30-33页 |
2.4.2 组合系统滤波器的建立 | 第33-35页 |
2.5 惯性辅助的北斗导航测姿系统主体方案设计 | 第35-3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北斗系统中晶振加速度效应对载波相位测量影响分析及补偿方法研究 | 第37-53页 |
3.1 引言 | 第37页 |
3.2 卫星接收机载波相位测量原理及误差分析 | 第37-42页 |
3.2.1 卫星接收机载波相位测量原理分析 | 第37-38页 |
3.2.2 卫星接收机载波相位测量误差分析 | 第38-42页 |
3.3 晶振加速度效应对北斗系统载波跟踪环路性能影响分析 | 第42-48页 |
3.3.1 晶体振荡器加速度效应机理 | 第42-43页 |
3.3.2 晶振加速度效应对卫星接收机射频前端影响分析 | 第43-45页 |
3.3.3 晶振加速度效应对北斗接收机载波跟踪环路影响分析 | 第45-48页 |
3.4 惯性辅助的北斗载波环路晶振加速度效应补偿方法研究 | 第48-52页 |
3.4.1 惯性辅助的北斗载波环路晶振加速度效应补偿方案设计 | 第48-50页 |
3.4.2 试验验证与性能分析 | 第50-5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惯性辅助北斗整周模糊度解算及周跳探测与修复方法研究 | 第53-73页 |
4.1引言 | 第53页 |
4.2 LAMBDA算法及局限性分析 | 第53-58页 |
4.2.1 LAMBDA算法流程分析 | 第54-57页 |
4.2.2 LAMBDA算法局限性分析 | 第57-58页 |
4.3 惯性辅助LAMBADA优化算法研究 | 第58-66页 |
4.3.1 惯性辅助LAMBDA优化算法设计 | 第58-62页 |
4.3.2 惯性辅助LAMBDA优化算法性能分析 | 第62-66页 |
4.4 惯性辅助周跳探测和修复算法研究 | 第66-72页 |
4.4.1 传统周跳探测与修复方法分析 | 第66-68页 |
4.4.2 惯性辅助的周跳探测与修复算法设计 | 第68-70页 |
4.4.3 惯性辅助的周跳探测与修复算法性能分析 | 第70-7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五章 惯性辅助的北斗导航姿态测量系统仿真设计 | 第73-86页 |
5.1 引言 | 第73页 |
5.2 多天线北斗测姿观测量仿真系统设计 | 第73-78页 |
5.2.1 多天线北斗测姿观测量仿真系统设计 | 第73-76页 |
5.2.2 多天线北斗测姿观测量仿真系统性能分析 | 第76-78页 |
5.3 惯性辅助的北斗导航姿态测量系统平台设计及性能分析 | 第78-85页 |
5.3.1 惯性辅助的北斗导航姿态测量系统平台结构设计 | 第78-79页 |
5.3.2 惯性辅助的北斗导航姿态测量系统平台方案设计 | 第79-81页 |
5.3.3 惯性辅助的北斗导航姿态测量系统性能分析 | 第81-8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6-88页 |
6.1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86-87页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