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1页 |
1.1 引言 | 第15-16页 |
1.2 影响球墨铸铁冲击韧性的因素 | 第16-20页 |
1.2.1 化学成分 | 第16-20页 |
1.2.2 基体组织 | 第20页 |
1.2.3 石墨形态 | 第20页 |
1.3 球化孕育处理方法 | 第20-25页 |
1.3.1 球化处理方法 | 第21-23页 |
1.3.2 孕育处理 | 第23-25页 |
1.4 球墨铸铁的热处理工艺 | 第25-28页 |
1.4.1 退火 | 第25-26页 |
1.4.2 正火 | 第26页 |
1.4.3 淬火+回火 | 第26页 |
1.4.4 等温淬火 | 第26-28页 |
1.5 ADI和高韧性球墨铸铁的研究与应用 | 第28-30页 |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 第30-31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30页 |
1.6.2 研究目标 | 第30-31页 |
第2章 试验方法及过程 | 第31-40页 |
2.1 化学成分的设计和原材料的选择 | 第31-32页 |
2.2 试样的制备 | 第32-34页 |
2.2.1 原材料的选择 | 第32-33页 |
2.2.2 砂型制备 | 第33页 |
2.2.3 熔炼和浇注 | 第33-34页 |
2.2.4 球化和孕育处理 | 第34页 |
2.3 热处理工艺 | 第34-36页 |
2.3.1 低温石墨化退火 | 第34-35页 |
2.3.2 等温淬火 | 第35-36页 |
2.4 显微组织观察与分析 | 第36-37页 |
2.4.1 金相组织观察 | 第36页 |
2.4.2 SEM冲击断口分析 | 第36页 |
2.4.3 XRD分析 | 第36-37页 |
2.5 力学性能测试 | 第37-38页 |
2.5.1 抗拉强度和伸长率 | 第37页 |
2.5.2 冲击韧度的测试 | 第37-38页 |
2.5.3 布氏硬度测试 | 第38页 |
2.6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8-40页 |
第3章 低温石墨化退火对球墨铸铁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第40-53页 |
3.1 化学成分分析结果 | 第40页 |
3.2 低温石墨化退火 | 第40页 |
3.3 低温石墨化退火工艺 | 第40-41页 |
3.4 显微组织观察与分析 | 第41-43页 |
3.4.1 铸态组织分析 | 第41-43页 |
3.4.2 退火态组织观察与分析 | 第43页 |
3.5 力学性能测试与分析 | 第43-51页 |
3.5.1 布氏硬度测试与分析 | 第43-45页 |
3.5.2 抗拉强度测试与分析 | 第45页 |
3.5.3 断后伸长率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45-47页 |
3.5.4 冲击韧度测试与结果分析 | 第47-48页 |
3.5.5 冲击断口扫描与分析 | 第48-51页 |
3.6 钼和镍对球墨铸铁低温石墨化退火工艺敏感性的影响 | 第51-52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4章 等温淬火对球墨铸铁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53-69页 |
4.1 等温淬火的目的及工艺 | 第53页 |
4.2 力学性能测试与分析 | 第53-59页 |
4.2.1 布氏硬度测试与分析 | 第53-54页 |
4.2.2 抗拉强度测试与分析 | 第54-55页 |
4.2.3 断后伸长率测试与分析 | 第55-56页 |
4.2.4 冲击韧度测试与分析 | 第56-57页 |
4.2.5 冲击断口扫描与分析 | 第57-59页 |
4.3 残余奥氏体含量测试与分析 | 第59-64页 |
4.3.1 等温淬火工艺对球墨铸铁残余奥氏体含量的影响 | 第59-62页 |
4.3.2 钼和镍对等温淬火残余奥氏体含量的影响 | 第62-64页 |
4.4 显微组织观察与分析 | 第64-66页 |
4.4.1 等温淬火工艺对球墨铸铁组织的影响 | 第64-65页 |
4.4.2 钼和镍对等温淬火球墨铸铁组织的影响 | 第65-66页 |
4.5 钼和镍对球墨铸铁等温淬火工艺敏感性的影响 | 第66-6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结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