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3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供试牧草概述 | 第18-23页 |
·苜蓿概述 | 第18-20页 |
·禾本科牧草概述 | 第20-23页 |
·苜蓿—禾草混播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3-32页 |
·牧草混播概述 | 第23-24页 |
·苜蓿—禾草混播组合的地域性 | 第24-25页 |
·苜蓿—禾草混播的种间关系 | 第25-28页 |
·苜蓿—禾草混播地的管理技术 | 第28-30页 |
·苜蓿—禾草混播的增产提质效应及其利用方式 | 第30-31页 |
·混播草地的高光谱遥感估产技术 | 第31-32页 |
·拟解决的问题 | 第32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32-33页 |
第二章 苜蓿与禾草混播技术研究 | 第33-7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3-40页 |
·试验地概况 | 第33-34页 |
·研究方案 | 第34-36页 |
·内容和方法 | 第36-4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0-65页 |
·混播各处理生长状况分析 | 第40-45页 |
·混播对种群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45-51页 |
·混播群落种间竞争动态分析 | 第51-56页 |
·混播群落生物量时空分布格局分析 | 第56-59页 |
·不同混播模式生产性能分析 | 第59-62页 |
·混播对牧草营养价值的影响 | 第62-63页 |
·混播对牧草饲用价值的影响 | 第63-65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65-70页 |
·研究方案中构建混播模式的设想 | 第65-66页 |
·混播模式对群落中各种群生长发育能力的影响 | 第66页 |
·混播模式对种群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66-67页 |
·混播模式对种群间竞争关系的影响 | 第67-68页 |
·混播模式对草地群落生物量时空格局的影响 | 第68页 |
·混播模式对草地群落生产性能的影响 | 第68-69页 |
·混播模式对牧草营养价值和饲用价值的影响 | 第69-70页 |
第三章 混播草地土壤种子库和田间的杂草特征研究 | 第70-79页 |
·研究方案 | 第70-71页 |
·供试材料和试验地概况 | 第70页 |
·试验设计 | 第70页 |
·内容和方法 | 第70-71页 |
·数据处理 | 第7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1-77页 |
·土壤种子库和田间的杂草特征分析 | 第71-73页 |
·苜蓿—禾草混播处理对土壤杂草种子库和田间杂草特征的影响 | 第73-74页 |
·苜蓿与禾草混播对土壤杂草种子库时序动态的影响 | 第74-76页 |
·苜蓿和禾草混播对土壤杂草种子库空间竖向分布格局的影响 | 第76-77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77-79页 |
第四章 苜蓿—禾草混播水肥耦合增产提质效应研究 | 第79-93页 |
·研究方案 | 第79-81页 |
·供试材料 | 第79页 |
·试验设计 | 第79-80页 |
·内容和方法 | 第80-8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1-91页 |
·水肥耦合对混播干草产量的影响 | 第81-88页 |
·水肥耦合对混播干草品质的效应 | 第88-91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91-93页 |
第五章 苜蓿—禾草混播草地高光谱遥感估产技术研究 | 第93-102页 |
·研究方案 | 第93-94页 |
·试验设计 | 第93页 |
·试验方法 | 第93-94页 |
·数据处理 | 第9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4-100页 |
·牧草产量性状的高光谱特征分析 | 第94-97页 |
·混播草地牧草产量高光谱估算模型的建立 | 第97-100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7页 |
致谢 | 第117-118页 |
作者简历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