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12-14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1.2.2 主要创新点 | 第14页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6-23页 |
2.1 智慧城市的概念综述 | 第16-18页 |
2.2 智慧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综述 | 第18-22页 |
2.2.1 国外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 第18-19页 |
2.2.2 国内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 第19-2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3 智慧城市的理论基础 | 第23-29页 |
3.1 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 | 第23-25页 |
3.2 智慧城市和其他类型城市的比较 | 第25-27页 |
3.3 智慧城市的要素构成 | 第27-2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4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第29-42页 |
4.1 构建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 第29-35页 |
4.1.1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29-30页 |
4.1.2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的筛选流程 | 第30-34页 |
4.1.3 智慧城市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4-35页 |
4.2 确定指标赋权办法 | 第35-41页 |
4.2.1 主观和客观赋权法的比较 | 第35-36页 |
4.2.2 层次分析法确定主观权重 | 第36-39页 |
4.2.3 熵权法确定客观权重 | 第39-40页 |
4.2.4 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的组合权重 | 第40-4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5 TOPSIS的改进 | 第42-50页 |
5.1 综合评价方法的概述 | 第42-43页 |
5.2 传统的TOPSIS模型 | 第43-44页 |
5.3 改进的TOPSIS模型 | 第44-48页 |
5.3.1 对传统TOPSIS模型改进的必要性 | 第44-46页 |
5.3.2 基于改进的TOPSIS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价模型 | 第46-48页 |
5.4 智慧城市发展障碍度分析 | 第4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6 大连市智慧城市发展评价 | 第50-74页 |
6.1 大连市智慧城市建设状况 | 第50-51页 |
6.2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第51-54页 |
6.2.1 原始数据的收集 | 第51页 |
6.2.2 原始数据的处理 | 第51-54页 |
6.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4-57页 |
6.3.1 层次分析法确定主观权重 | 第54-55页 |
6.3.2 熵权法确定客观权重 | 第55-56页 |
6.3.3 确定组合权重 | 第56-57页 |
6.4 大连市智慧城市发展状况的评价 | 第57-73页 |
6.4.1 大连市智慧城市发展综合评价结果的计算 | 第57-59页 |
6.4.2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第59-67页 |
6.4.3 与其他沿海城市对比分析 | 第67-70页 |
6.4.4 大连市智慧城市发展障碍度的计算及其分析 | 第70-73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7 结论 | 第74-79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74-75页 |
7.2 政策建议 | 第75-78页 |
7.2.1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 | 第75-76页 |
7.2.2 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增强科技创新 | 第76页 |
7.2.3 优化城市管理,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 | 第76-77页 |
7.2.4 改善生态环境,坚持绿色发展 | 第77-78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78-79页 |
附录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后记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