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5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其重要意义 | 第14-17页 |
1.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4-15页 |
1.1.2 课题来源 | 第15-17页 |
1.2 增程式电动汽车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7-19页 |
1.2.1 国外发展情况 | 第17-18页 |
1.2.2 国内发展情况 | 第18-19页 |
1.3 驱动控制方法与再生制动发展现状 | 第19-23页 |
1.3.1 电动汽车PMSM调速控制技术发展现状 | 第19-21页 |
1.3.2 电动汽车再生制动控制策略算法发展现状 | 第21-23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第2章 电动汽车系统与电机控制分析 | 第25-41页 |
2.1 引言 | 第25页 |
2.2 增程式电动汽车 | 第25-30页 |
2.2.1 增程式电动汽车动力系统 | 第25-26页 |
2.2.2 不同工作模式电驱与制动能量流 | 第26-28页 |
2.2.3 增程式电动汽车驱动电机选型 | 第28-30页 |
2.3 矢量控制基本原理 | 第30-31页 |
2.4 电机数学建模 | 第31-34页 |
2.4.1 物理模型 | 第31-32页 |
2.4.2 坐标变换 | 第32页 |
2.4.3 数学模型 | 第32-34页 |
2.5 按转子磁链定向的数学模型 | 第34-36页 |
2.5.1 旋转坐标系下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 | 第34-35页 |
2.5.2 电动汽车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 | 第35-36页 |
2.6 仿真分析 | 第36-40页 |
2.6.1 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仿真模型 | 第36-37页 |
2.6.2 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仿真实验 | 第37-40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3章 电动汽车IPMSM滑模观测器速度控制方法 | 第41-53页 |
3.1 引言 | 第41页 |
3.2 增程式电动汽车电驱系统模型 | 第41-42页 |
3.3 滑模变结构控制基本原理 | 第42-44页 |
3.3.1 滑动模态基本理论 | 第43-44页 |
3.3.2 滑模变结构控制定义 | 第44页 |
3.4 滑模控制器与滑模观测器设计 | 第44-49页 |
3.4.1 常规滑模速度控制器的设计 | 第44-45页 |
3.4.2 扰动观测器设计原理 | 第45-47页 |
3.4.3 滑模扰动观测器的设计 | 第47-49页 |
3.5 仿真实验 | 第49-5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4章 增程式电动汽车串联再生制动控制策略 | 第53-69页 |
4.1 引言 | 第53页 |
4.2 增程式电动汽车再生制动问题 | 第53-60页 |
4.2.1 车辆再生制动基本概念 | 第53页 |
4.2.2 增程式电动汽车串联再生制动控制策略 | 第53-56页 |
4.2.3 制动力控制分配策略 | 第56-59页 |
4.2.4 驱动电机特性与制动能量回收 | 第59-60页 |
4.3 电动汽车再生制动模型搭建 | 第60-68页 |
4.3.1 ADVISOR仿真软件介绍 | 第60-61页 |
4.3.2 基于ADVISOR的再生制动Matlab/Simulink仿真模型 | 第61-62页 |
4.3.3 实验分析 | 第62-68页 |
4.3.4 实验小结 | 第6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5章 增程式电动汽车实验平台设计实现 | 第69-78页 |
5.1 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第69-72页 |
5.1.1 DSP核心控制芯片 | 第69-70页 |
5.1.2 电机与控制器套件 | 第70-72页 |
5.2 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第72-74页 |
5.2.1 CCS概述 | 第72-73页 |
5.2.2 系统软件主程序模块 | 第73页 |
5.2.3 系统中断服务模块 | 第73-74页 |
5.3 主要程序流程开发 | 第74-77页 |
5.3.1 电流的采样设计 | 第74-75页 |
5.3.2 转子的转速计算 | 第75-76页 |
5.3.3 SVPWM的DSP实现 | 第76-7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6-87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