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缩略词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4页 |
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3页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22页 |
2.1 种子休眠机理的研究 | 第13-18页 |
2.2 种子破眠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2.3 植物过氧化物同工酶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2.4 蒺藜苜蓿种子休眠的研究 | 第22页 |
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3.1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3.2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二章 蒺藜苜蓿种子休眠原因研究 | 第24-35页 |
前言 | 第2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7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24页 |
1.2 试验试剂及设备 | 第24-25页 |
1.3 试验方法 | 第25-27页 |
1.4 数据处理 | 第2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7-32页 |
2.1 种子生物学特征 | 第27-28页 |
2.2 种子生活力、发芽力和吸水率 | 第28-29页 |
2.3 蒺藜苜蓿种子各部分粗提液对白菜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29-30页 |
2.4 蒺藜苜蓿种子各部分粗提液对白菜幼根生长的影响 | 第30-31页 |
2.5 蒺藜苜蓿种子各部分粗提液对白菜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31-32页 |
3 讨论 | 第32-33页 |
4 结论 | 第33-35页 |
第三章 蒺藜苜蓿种子内源抑制物的研究 | 第35-45页 |
前言 | 第3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7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35页 |
1.2 试验试剂及设备 | 第35页 |
1.3 试验方法 | 第35-37页 |
1.4 数据处理 | 第3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3页 |
2.1 蒺藜苜蓿抑制物各有机相对白菜籽萌发的影响 | 第37-40页 |
2.2 蒺藜苜蓿抑制物各有机相对白菜幼苗根长的影响 | 第40-41页 |
2.3 蒺藜苜蓿抑制物各有机相对白菜苗高的影响 | 第41-43页 |
3 讨论 | 第43-44页 |
3.1 抑制物质活性与浸提液浓度的关系 | 第43页 |
3.2 抑制物质存在部位与种子发育 | 第43-44页 |
4 结论 | 第44-45页 |
第四章 GA3对蒺藜苜蓿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45-59页 |
前言 | 第4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5-51页 |
1.1 试验材料及处理 | 第45页 |
1.2 试验试剂及设备 | 第45-46页 |
1.3 试验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46-51页 |
1.4 数据处理 | 第5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1-57页 |
2.1 GA_3浸种对蒺藜苜蓿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51-52页 |
2.2 GA_3浸种对蒺藜苜蓿种子萌发过程中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52-53页 |
2.3 GA_3浸种对蒺藜苜蓿种子萌发过程中淀粉和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 第53-54页 |
2.4 GA_3浸种对蒺藜苜蓿种子萌发过程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54-56页 |
2.5 GA_3浸种对蒺藜苜蓿种子萌发过程中POD同工酶的影响 | 第56-57页 |
3 讨论 | 第57-58页 |
3.1 GA_3与蒺藜苜蓿种子萌发 | 第57页 |
3.2 GA_3与蒺藜苜蓿种子萌发过程中物质代谢和抗氧化酶 | 第57-58页 |
4 结论 | 第58-59页 |
第五章 SNP对蒺藜苜蓿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59-69页 |
前言 | 第5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9-60页 |
1.1 试验材料及处理 | 第59-60页 |
1.2 试验试剂及仪器 | 第60页 |
1.3 试验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60页 |
1.4 数据处理 | 第6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0-66页 |
2.1 SNP浸种对蒺藜苜蓿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60-61页 |
2.2 SNP浸种对蒺藜苜蓿种子萌发过程中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61-62页 |
2.3 SNP浸种对蒺藜苜蓿种子萌发过程中淀粉含量和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 第62-64页 |
2.4 SNP 浸种对蒺藜苜蓿种子萌发过程中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第64-66页 |
2.5 SNP浸种对蒺藜苜蓿种子萌发过程中POD同工酶的影响 | 第66页 |
3 讨论 | 第66-68页 |
3.1 NO与蒺藜苜蓿种子萌发 | 第66-67页 |
3.2 NO与蒺藜苜蓿种子萌发过程中物质代谢和抗氧化酶 | 第67-68页 |
4 结论 | 第68-69页 |
第六章 NaCl对蒺藜苜蓿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69-79页 |
前言 | 第6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9-70页 |
1.1 试验材料及处理 | 第69-70页 |
1.2 试验试剂及仪器 | 第70页 |
1.3 试验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70页 |
1.4 数据处理 | 第7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0-76页 |
2.1 NaCl浸种对蒺藜苜蓿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70-71页 |
2.2 NaCl浸种对蒺藜苜蓿种子萌发过程中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71-72页 |
2.3 NaCl浸种对蒺藜苜蓿种子萌发过程中淀粉含量和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 第72-73页 |
2.4 NaCl 浸种对蒺藜苜蓿种子萌发过程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73-75页 |
2.5 NaCl浸种对蒺藜苜蓿种子萌发过程中POD同工酶的影响 | 第75-76页 |
3 讨论 | 第76-77页 |
3.1 NaCl与蒺藜苜蓿种子萌发 | 第76页 |
3.2 NaCl与蒺藜苜蓿种子萌发过程中物质代谢和抗氧化酶 | 第76-77页 |
4 结论 | 第77-79页 |
第七章 SNP与NaCl互作对蒺藜苜蓿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79-89页 |
前言 | 第79-8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0页 |
1.1 试验材料及处理 | 第80页 |
1.2 试验试剂及仪器 | 第80页 |
1.3 试验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80页 |
1.4 数据处理 | 第8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0-86页 |
2.1 SNP与NaCl互作对蒺藜苜蓿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80-81页 |
2.2 SNP与NaCl互作对蒺藜苜蓿种子萌发过程中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81-82页 |
2.3 SNP与NaCl互作对蒺藜苜蓿种子萌发过程中淀粉含量和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 第82-84页 |
2.4 SNP与NaCl互作对蒺藜苜蓿种子萌发过程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84-86页 |
2.5 SNP 与 Na Cl 互作对蒺藜苜蓿种子萌发过程中 POD 同工酶的影响 | 第86页 |
3 讨论 | 第86-88页 |
3.1 外源NO调控盐胁迫下蒺藜苜蓿种子萌发 | 第86-87页 |
3.2 外源NO调控盐胁迫下蒺藜苜蓿种子物质代谢和抗氧化酶活性 | 第87-88页 |
4 结论 | 第88-89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创新点 | 第89-91页 |
1 结论 | 第89页 |
2 创新点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导师简介 | 第102-103页 |
作者简介 | 第103-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