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财政、国家财政论文--中国财政论文--预算、决算论文

预算调整及其管理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1 导论第16-56页
    1.1 选题的背景第16-20页
        1.1.1 财税改革新形势对预算调整的规范管理提出迫切要求第16-18页
        1.1.2 社会公众对预算调整的不解和质疑第18页
        1.1.3 预算调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第18-19页
        1.1.4 财政管理实践中对预算频繁调整的困惑第19-20页
    1.2 选题的意义第20-23页
        1.2.1 理论意义第20-22页
        1.2.2 现实意义第22-23页
    1.3 国内外预算调整及其管理的文献综述第23-47页
        1.3.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第23-39页
        1.3.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第39-46页
        1.3.3 国内外研究简要评价第46-47页
    1.4 本文研究方法第47-48页
    1.5 本文研究思路及框架第48-52页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第52-56页
        1.6.1 可能的创新第52-54页
        1.6.2 存在的不足第54-56页
2 预算调整及其管理的理论分析第56-82页
    2.1 对预算调整定义的探讨第56-62页
        2.1.1 预算调整定义的争议第56-57页
        2.1.2 财政部门在实践中使用的预算调整口径第57-58页
        2.1.3 本文对预算调整定义的研究第58-62页
    2.2 预算调整的行为层次分析第62-65页
        2.2.1 政府总收支平衡预算调整行为第62-64页
        2.2.2 政府高层次项目预算调整行为第64页
        2.2.3 部门预算调整行为第64页
        2.2.4 引起资金运行偏离预算的行为第64-65页
    2.3 对预算调整本质的认识第65-66页
    2.4 对预算调整性质的探讨第66-69页
        2.4.1 预算调整的客观性第66-67页
        2.4.2 预算调整的应变性第67页
        2.4.3 预算调整的约束性第67-68页
        2.4.4 预算调整的功能性第68-69页
        2.4.5 预算调整的政治性第69页
    2.5 研究预算调整的基本要素第69-74页
        2.5.1 衡量预算调整程度的方法第69-71页
        2.5.2 预算调整的发起主体情况第71-73页
        2.5.3 预算调整的触发因素分类第73-74页
        2.5.4 预算调整的决策权限研究第74页
    2.6 本文对预算调整分类的研究第74-76页
        2.6.1 按决策权限划分的预算调整第74-75页
        2.6.2 按行为合规性划分的预算调整第75页
        2.6.3 按触发因素可控性划分的预算调整第75-76页
    2.7 形成有约束能力的初始预算是预算调整管理的基础第76-77页
        2.7.1 初始预算预期要真实确定第76页
        2.7.2 初始预算预测要准确完整第76-77页
        2.7.3 初始预算监督制衡机制要健全第77页
    2.8 预算调整管理应遵循六个基本原则第77-82页
        2.8.1 法治原则第77-78页
        2.8.2 限制原则第78页
        2.8.3 规范原则第78-79页
        2.8.4 民主原则第79页
        2.8.5 问责原则第79-80页
        2.8.6 绩效原则第80-82页
3 现代公共预算制度对预算调整管理的约束第82-96页
    3.1 公共预算时代特点对预算调整管理的约束第82-85页
        3.1.1 预算时代划分及特点概述第82-83页
        3.1.2 传统的公共预算原则约束第83页
        3.1.3 超预算时代预算非弹性和不可预测性的约束第83-85页
    3.2 公共预算管理模式对预算调整管理的约束第85-88页
        3.2.1 公共预算控制导向对预算执行灵活性的约束第85-86页
        3.2.2 政府内部支出控制导向对支出部门预算自由裁量权的约束第86-88页
    3.3 预算主体权力关系对预算调整管理的约束第88-96页
        3.3.1 立法机构预算监督能力的影响第88-91页
        3.3.2 政府预算权力配置对预算调整的约束第91-93页
        3.3.3 公民参与预算程度和方式的约束第93-96页
4 我国公共预算调整程度实证分析第96-136页
    4.1 我国政府公共预算调整程度--预决算偏离度第96-107页
        4.1.1 全国公共财政预决算偏离度第96-99页
        4.1.2 中央公共财政预决算偏离度第99-101页
        4.1.3 地方公共财政预决算偏离度第101-104页
        4.1.4 全国、中央、地方预决算偏离度对比第104-107页
    4.2 我国地方政府公共预算调整程度及影响因素实证第107-129页
        4.2.1 地方政府公共预算调整程度实证—净追加第107-114页
        4.2.2 地方政府公共预算调整程度--内部调剂、相互抵消的追加追减(以西部某省为例)第114-121页
        4.2.3 基于VAR模型的地方政府(汇总)支出预算调整偏离度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第121-125页
        4.2.4 基于OLS模型全国各省支出预算调整偏离度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第125-129页
    4.3 对我国公共预算调整程度的基本判断第129-136页
        4.3.1 公共预算调整程度较高且被低估第129-130页
        4.3.2 国家治理和财政管理的新常态表明我国公共预算调整符合客观需要第130-133页
        4.3.3 政府治理短视、长官意识以及管理不严为公共预算调整带来主观随意风险第133-134页
        4.3.4 我国公共预算调整管理应以成熟的公共预算管理为目标第134-136页
5 我国公共预算调整管理现状分析第136-162页
    5.1 我国公共预算调整管理现状分析第136-149页
        5.1.1 公共预算调整的发起主体情况分析第136页
        5.1.2 预算调整的触发因素分析第136-145页
        5.1.3 预算调整管理权限配置情况第145-148页
        5.1.4 公共预算调整行为的制度约束情况第148-149页
    5.2 我国公共预算调整管理存在的问题第149-155页
        5.2.1 公共预算调整管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合理的定位第149-150页
        5.2.2 预算调整的发起不受约束频繁发生第150-151页
        5.2.3 对预算调整资金来源缺乏有效约束第151-152页
        5.2.4 对公共预算调整行为约束不足第152-153页
        5.2.5 人大对公共预算调整的监管薄弱第153-154页
        5.2.6 政府内部自由裁量权限配置不合理第154-155页
    5.3 公共预算调整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第155-162页
        5.3.1 预算法治意识不强导致行政威权影响预算资金重新分配第155-156页
        5.3.2 政策与预算过程的分离导致刚性预算调整第156-157页
        5.3.3 善治的财政治理理念和机制尚未形成第157页
        5.3.4 预算行政控制影响裁量权限配置第157-159页
        5.3.5 年初预算的不科学、不完整导致大量预算调整第159-162页
6 新预算法在预算调整管理方面的进步及不足第162-176页
    6.1 新预算法对预算调整管理的促进第162-172页
        6.1.1 营造法治、透明、民主的预算环境第163页
        6.1.2 确立严格的预算管理原则利于规范预算调整管理第163-164页
        6.1.3 对政策或体制带来的预算调整行为进行约束第164-165页
        6.1.4 扩大人大审批预算调整范围第165-166页
        6.1.5 进一步理顺预算调整的法定程序第166-168页
        6.1.6 严格限制预算调整的“直通”渠道第168-169页
        6.1.7 建立总收平衡预算调整的新秩序第169-171页
        6.1.8 在年初预算中为不可预见事件建立预留第171-172页
    6.2 预算法仍需进一步完善第172-176页
        6.2.1 进一步构建人大机构行使预算监督权力的基本规则和机制第173页
        6.2.2 进一步明确必要的预算调整发起要求第173页
        6.2.3 进一步规范政府债务预算和赤字的预算调整管理规定第173-174页
        6.2.4 为预算调整设置限制性比例第174页
        6.2.5 进一步将政府间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纳入人大审批范围第174-176页
7 国外预算调整管理实践和经验借鉴第176-208页
    7.1 国外预算调整程度第176-187页
        7.1.1 美国联邦预算调整程度第176-181页
        7.1.2 意大利2003-2007年城市预算调整程度第181-184页
        7.1.3 美国弗吉尼亚州中小城市预算调整程度第184-187页
    7.2 预算调整申请的提出以及参与者的积极性第187-189页
    7.3 预算调整触发因素第189-192页
        7.3.1 美国的情况研究第189-191页
        7.3.2 巴西的情况研究第191-192页
    7.4 国外预算调整约束机制第192-203页
        7.4.1 限制和减少预算调整的需要和程度第192-193页
        7.4.2 约束具体的预算调整行为维护初始预算内含的政策意图第193-197页
        7.4.3 议会对预算调整的监督和政府自由裁量权限配置第197-202页
        7.4.4 规范预算调整权限的制度层次第202页
        7.4.5 预算调整的程序管理第202-203页
    7.5 启示与借鉴第203-208页
        7.5.1 预算调整幅度主要为正向调整且存在差异性第203-204页
        7.5.2 尊重预算调整客观性基础上尽量降低预算调整程度第204页
        7.5.3 以维护初始预算政策意图为原则配置自由裁量权限第204-205页
        7.5.4 支出预算调整的资源配置效率通过“配置—支出”全过程体现第205页
        7.5.5 预算调整是政府进行国家治理的必要手段第205-208页
8 完善我国公共预算调整管理机制第208-232页
    8.1 完善我国公共预算调整管理机制的总体思路第208-209页
        8.1.1 以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和构建法治政府为指导思想第208页
        8.1.2 以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管理和监督机制为目标第208-209页
        8.1.3 完善管理机制应当坚持四个原则第209页
    8.2 建立和完善预算调整管理机制的对策第209-225页
        8.2.1 重视并合理定位我国公共预算调整及其管理第209-211页
        8.2.2 建立预算调整程度考核指标体系第211-214页
        8.2.3 明确依法调整预算的行为规则第214-216页
        8.2.4 建立规范的预算调整主体权责关系第216-220页
        8.2.5 提高年初预算约束能力第220-223页
        8.2.6 推进政策过程与预算过程的相统一第223-225页
    8.3 完善预算调整管理的宏观环境第225-232页
        8.3.1 依托新预算法确保预算刚性约束落地第226-227页
        8.3.2 合理划分各级政府事权并建立与支出责任相适应制度第227页
        8.3.3 构建公共预算人大和社会公众共同治理体系第227-229页
        8.3.4 构建预算信息公开互动机制第229-230页
        8.3.5 改变将财政收支指标与GDP、事业发展成效相挂钩的机械治理方式第230-232页
参考文献第232-24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第240-242页
后记第242-244页

论文共2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运动平台ATP系统控制技术研究
下一篇: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政策与全球价值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