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1 概述 | 第11-24页 |
·棘豆属植物研究概述 | 第11-15页 |
·棘豆属种类与分布 | 第11-12页 |
·小花棘豆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分布状况 | 第12页 |
·棘豆属化学成分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黄酮类成分 | 第12页 |
·皂苷类成分 | 第12-13页 |
·生物碱类成分 | 第13页 |
·其他成分 | 第13页 |
·棘豆属有毒植物的危害与防治 | 第13-14页 |
·棘豆属植物的利用 | 第14-15页 |
·棘豆属植物的营养价值 | 第14页 |
·棘豆属植物的药用价值 | 第14页 |
·棘豆属植物的生态价值 | 第14-15页 |
·棘豆属植物的研究展望 | 第15页 |
·化感作用研究概述 | 第15-16页 |
·化感作用的概念 | 第15页 |
·化感物质 | 第15页 |
·化感物质的释放途径、作用机理及影响其产生的因素 | 第15-16页 |
·黄酮类化合物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黄酮类化合物提取方法 | 第16-19页 |
·水溶液提法 | 第16页 |
·碱提酸溶法 | 第16页 |
·有机溶剂提取法 | 第16页 |
·微波法 | 第16-17页 |
·酶提取法 | 第17页 |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 第17-18页 |
·超声波提取法 | 第18页 |
·半仿生提取法 | 第18页 |
·炭粉吸附法 | 第18-19页 |
·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 | 第19-20页 |
·溶剂萃取法 | 第19页 |
·pH梯度萃取法 | 第19页 |
·柱色谱法 | 第19页 |
·根据分子中某些特定官能团进行分离 | 第19页 |
·大孔树脂吸附法 | 第19页 |
·双水相萃取法 | 第19-20页 |
·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测定研究 | 第20页 |
·分光光度法 | 第20页 |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 第20页 |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 第20-21页 |
·研究地区概况 | 第21-23页 |
·水资源 | 第21页 |
·气象 | 第21页 |
·水土流失 | 第21-22页 |
·有毒植物分布 | 第22-23页 |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2 小花棘豆总黄酮提取工艺优化的研究 | 第24-3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4页 |
·实验材料 | 第24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24页 |
·实验方法 | 第24-26页 |
·定性检验 | 第24页 |
·芦丁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24页 |
·最大吸收波长的测定 | 第24-25页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5页 |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第25-26页 |
·单因素试验 | 第26页 |
·提取时间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 第26页 |
·提取温度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 第26页 |
·料液比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 第26页 |
·乙醇浓度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 第26页 |
·正交试验 | 第2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6-29页 |
·标准曲线 | 第26-27页 |
·单因素试验 | 第27-28页 |
·提取时间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 第27页 |
·提取温度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 第27-28页 |
·料液比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 第28页 |
·乙醇浓度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 第28页 |
·正交试验 | 第28-29页 |
·小结 | 第29-30页 |
3 小花棘豆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第30-34页 |
·不同生长期小花棘豆地上部分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第30-31页 |
·实验材料 | 第30页 |
·实验方法 | 第30-31页 |
·显色反应的优化条件 | 第30页 |
·精密度试验 | 第30页 |
·重复性试验 | 第30页 |
·加样回收率试验 | 第30-31页 |
·小花棘豆地下部分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第3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1-33页 |
·显色反应的优化条件 | 第31页 |
·精密度试验结果 | 第31-32页 |
·回收率试验结果 | 第32页 |
·重复性试验结果 | 第32页 |
·不同生长期小花棘豆地上部分总黄酮含量 | 第32-33页 |
·小花棘豆地下部分总黄酮含量 | 第33页 |
·小结 | 第33-34页 |
4 小花棘豆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水浸液化感作用的研究 | 第34-51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4-35页 |
·小花棘豆水浸液的制备 | 第34页 |
·供试种子样品与仪器设备 | 第34-35页 |
·实验方法 | 第35页 |
·统计分析 | 第3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5-51页 |
·小花棘豆不同部分水浸液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35-43页 |
·小花棘豆地上部分水浸液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39-40页 |
·小花棘豆地下部分水浸液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40-43页 |
·小花棘豆不同部分水浸液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第43-51页 |
·小花棘豆地上部分水浸液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第43-47页 |
·小花棘豆地下部分水浸液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第47-51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创新点 | 第52页 |
·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个人简介 | 第57-58页 |
导师简介 | 第58-59页 |
获得成果目录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