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第一章 网络犯罪的概念、表现形式以及特点 | 第14-21页 |
一、概念 | 第14-15页 |
二、表现形式 | 第15-21页 |
(一) “计算机犯罪”——以计算机网络为犯罪对象 | 第15-16页 |
(二) 以计算机网络作为犯罪工具 | 第16-18页 |
(三) 网络犯罪特点 | 第18-21页 |
第二章 我国有关网络犯罪的立法沿革以及不足 | 第21-26页 |
一、我国网络犯罪的立法沿革 | 第21-23页 |
二、我国网络犯罪立法的不足 | 第23-26页 |
(一) 网络犯罪主体规定不完善 | 第23页 |
(二) 网络犯罪主观规定狭窄 | 第23-24页 |
(三) 部分网络犯罪处理宜数罪并罚 | 第24-26页 |
第三章 网络犯罪立法的域外考察 | 第26-30页 |
一、美国 | 第26-28页 |
(一) 美国网络安全立法概述 | 第26页 |
(二) 美国网络犯罪立法特点 | 第26-28页 |
二、欧盟《网络犯罪公约》 | 第28-30页 |
(一) 《公约》出台背景 | 第28页 |
(二) 《公约》主要内容 | 第28-29页 |
(三) 《公约》的发展现状 | 第29-30页 |
第四章 网络犯罪的立法完善 | 第30-42页 |
一、借鉴国外立法经验 | 第30-32页 |
(一) 积极推动网络刑事立法,积极探索多种管理手段 | 第30页 |
(二) 强调网络犯罪的立法的延续性 | 第30-31页 |
(三) 强调个人权利的保护 | 第31页 |
(四) 建立打击网络犯罪合作机制 | 第31-32页 |
二、完善现行网络犯罪立法 | 第32-35页 |
(一) 补充限制责任能力人作为网络犯罪主体 | 第32-33页 |
(二) 将过失纳入网络犯罪主观方面 | 第33页 |
(三) 部分网络犯罪采用专门性立法 | 第33-35页 |
三、规范网络犯罪打击范围 | 第35-42页 |
(一) 坚持刑法谦抑性原则 | 第35-36页 |
(二) 明确网络犯罪范围——两种分析方法 | 第36-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