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论文

广州城市精神的阐释、认同与践行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9页
    1.1 选题依据第12-13页
    1.2 同类研究现状第13-19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5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5-19页
    1.3 相关理论阐释和概念厘清第19-26页
        1.3.1 城市精神第19-23页
        1.3.2 市民精神第23-25页
        1.3.3 城市精神与市民精神的联系第25-26页
    1.4 研究方法第26-27页
    1.5 研究意义第27-29页
第二章 新时期广州城市精神的阐释第29-48页
    2.1 广州城市精神的提炼依据第29-38页
        2.1.1 以已有城市精神创设实践为前提依据第29-32页
        2.1.2 以城市记忆和岭南价值观为历史依据第32-35页
        2.1.3 以新广州城市形象为现实依据第35-38页
    2.2 广州城市精神的核心和内涵层次第38-44页
        2.2.1 广州城市精神的核心第38-41页
        2.2.2 广州城市精神的内涵和层次第41-44页
    2.3 广州城市精神的实质、特色及其价值第44-48页
        2.3.1 核心价值观的广州具象化第45-46页
        2.3.2 岭南文化精神的当代复兴第46-47页
        2.3.3 全球经济网络中的广州担当第47-48页
第三章 广州城市精神的具象要求:市民精神第48-68页
    3.1 市民精神的内在层次第48-50页
        3.1.1 市民的审美追求第48-49页
        3.1.2 市民的交往方式第49页
        3.1.3 市民的价值共识第49-50页
        3.1.4 市民的生活理念第50页
    3.2 广州市市民精神状况的调查方法第50-53页
        3.2.1 问卷设计和数据收集第51-52页
        3.2.2 数据分析的方法和目的第52-53页
    3.3 广州市市民精神状况的调查结果与分析第53-68页
        3.3.1 调查样本概况第53-54页
        3.3.2 广州市市民精神四类指标比较分析第54-58页
        3.3.3 广州市市民精神四大特征分析第58-64页
        3.3.4 广州市市民精神特征形成原因分析第64-68页
第四章 “践行城市精神、提升市民精神”的路径构建第68-76页
    4.1 以市民主体性交往实践为导向,提倡“逐善”准则第68-71页
        4.1.1 在市民的物质交往中倡导人本意识第68-69页
        4.1.2 在市民的精神交往中突显求实风格第69-70页
        4.1.3 在市民的信息交往中提升公益互助第70-71页
    4.2 以城市宣传平台建设实践为配合,凝聚“求和”共识第71-73页
        4.2.1 媒体平台——打造权威的公众媒介第71-72页
        4.2.2 政府平台——塑造经典的城市品牌第72页
        4.2.3 社会平台——组建多元的共享模式第72-73页
    4.3 以城市体验型实践为手段,塑造“致祥”理念第73-76页
        4.3.1 筑牢自然体验中的绿色信念第73-74页
        4.3.2 挖掘场所体验中的岭南元素第74-75页
        4.3.3 还原民俗体验中的传统仪式第75-76页
结语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8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83-84页
附录第84-93页
    附录1 调查问卷第84-88页
    附录2 表图第88-93页
致谢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哈尔滨市公共交通满意度调查与政府对策研究
下一篇:美国在乌克兰危机中的对俄政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