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湖泊、水库论文

西安市主要湖泊的水质与重金属污染特征及评价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9页
第1章 绪论第13-27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3-15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5-18页
        1.2.1 水质研究进展第15-16页
        1.2.2 重金属研究进展第16-18页
    1.3 湖泊水质及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第18-24页
        1.3.1 水质评价方法第18-20页
        1.3.2 重金属评价方法第20-24页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路线第24-27页
        1.4.1 研究内容第24-25页
        1.4.2 研究线路第25页
        1.4.3 论文创新点第25-27页
第2章 研究区概况第27-31页
    2.1 曲江池概况第27-28页
    2.2 太液池概况第28页
    2.3 兴庆湖概况第28-29页
    2.4 广运潭概况第29-30页
    2.5 未央湖概况第30-31页
第3章 样品的采集与试验方法第31-41页
    3.1 样品的采集与预处理第31-33页
        3.1.1 采样点的选择第31-33页
        3.1.2 水样和沉积物样品的采集及保存第33页
        3.1.3 水样和沉积物的预处理第33页
    3.2 实验内容与方法第33-41页
        3.2.1 浊度的测定第33页
        3.2.2 溶氧量与五日生化量的测定第33-35页
        3.2.3 化学耗氧量的测定第35-36页
        3.2.4 氨氮、总磷、总氮的测定第36-38页
        3.2.5 水体与底泥中重金属的测定第38-41页
第4章 湖泊水化学指标及重金属含量及分布第41-61页
    4.1 湖泊水化学指标特征第41-42页
    4.2 湖泊水体中重金属的分布第42-48页
        4.2.1 曲江池水体中重金属的分布第42-44页
        4.2.2 太液池水体中重金属的分布第44-45页
        4.2.3 兴庆湖水体中重金属的分布第45-46页
        4.2.4 广运潭水体中重金属的分布第46-47页
        4.2.5 未央湖水体中重金属的分布第47-48页
    4.3 五大湖泊水体重金属指标的理化特征第48-51页
    4.4 湖泊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第51-56页
        4.4.1 曲江池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第51-52页
        4.4.2 太液池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第52-53页
        4.4.3 兴庆湖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第53-54页
        4.4.4 广运潭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第54-55页
        4.4.5 未央湖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第55-56页
    4.5 五大湖泊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指标的理化特征第56-58页
    4.6 水体与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相关性分析第58页
    4.7 小结第58-61页
第5章 湖泊水体环境质量评价第61-67页
    5.1 湖泊水质现状评价第61-64页
        5.1.1 基于单因子法的水质评价第61-62页
        5.1.2 基于综合指数评价法的水质评价第62-64页
    5.2 湖泊富营养化评价第64页
    5.3 水样中重金属的污染评价第64-66页
        5.3.1 基于单因子评价方法的污染评价第64-65页
        5.3.2 基于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的污染评价第65-66页
    5.4 小结第66-67页
第6章 沉积物重金属环境风险评价第67-73页
    6.1 基于地累积指数法的污染评价第67页
    6.2 基于富集系数法的污染评价方法第67-68页
    6.3 基于内梅罗污染指数法的污染评价第68-69页
    6.4 基于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的污染评价第69-71页
    6.5 4种重金属污染评价结果对比第71页
    6.6 小结第71-73页
第7章 重金属来源分析第73-81页
    7.1 曲江池重金属来源分析第73-74页
    7.2 太液池重金属来源分析第74-76页
    7.3 兴庆湖重金属来源分析第76-77页
    7.4 广运潭重金属来源分析第77-78页
    7.5 未央湖重金属来源分析第78-80页
    7.6 小结第80-81页
第8章 结论与展望第81-85页
    8.1 结论第81-83页
    8.2 建议第83-85页
参考文献第85-93页
致谢第93-9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超声联合BiOI降解亚甲基蓝和甲基橙模拟废水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数值模拟的广东省细颗粒物来源解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