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缩略语(中英文全称) | 第10-11页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1-25页 |
1.前言 | 第11页 |
2.万古霉素研究概述 | 第11-18页 |
2.1.万古霉素发展概况 | 第11-12页 |
2.2.万古霉素的作用机理 | 第12-13页 |
2.3.万古霉素的耐药基因 | 第13-15页 |
2.4.万古霉素的生物合成机理 | 第15-18页 |
3.新型糖肽类抗生素的研究与开发 | 第18-22页 |
3.1.糖肽类抗生素的结构与分类 | 第18-19页 |
3.2.糖肽类抗生素的半合成改造 | 第19-20页 |
3.3.半合成的糖肽类抗生素 | 第20-21页 |
3.4.组合生物合成的应用 | 第21-22页 |
4.PCR-targeting重组系统简介 | 第22-23页 |
4.1.基因突变体构建的常用方法 | 第22-23页 |
4.2.PCR-targeting系统进行重组的原理 | 第23页 |
5.立题依据 | 第23-25页 |
第二篇 试验部分 | 第25-71页 |
第一章 vcm4的阻断及非糖肽类抗菌物质的发现 | 第25-48页 |
1.前言 | 第25页 |
2.材料 | 第25-30页 |
2.1.菌种及质粒 | 第25-26页 |
2.2.培养基及生化试剂 | 第26-28页 |
2.3.主要溶液 | 第28-29页 |
2.4.抗生素及其使用浓度 | 第29-30页 |
2.5.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30页 |
3.方法 | 第30-36页 |
3.1.东方拟无枝酸菌HCCB10007的培养 | 第30-31页 |
3.2.碱裂解法提取大肠杆菌质粒DNA | 第31页 |
3.3.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 | 第31-32页 |
3.4.DNA片段凝胶回收(V-gene DNA Gel Extraction Kit) | 第32页 |
3.5.PCR扩增安普霉素抗性基因盒 | 第32-33页 |
3.6.大肠杆菌电转感受态的制备及电转化 | 第33-34页 |
3.7.质粒从大肠杆菌向东方拟无枝酸菌的接合转移 | 第34页 |
3.8.东方拟无枝酸菌染色体的提取 | 第34页 |
3.9.东方拟无枝酸菌vcm4阻断突变株的验证 | 第34-36页 |
3.10.生物活性测定 | 第36页 |
4.结果与分析 | 第36-46页 |
4.1.由λRED重组酶介导的基因阻断方法PCR-targeting | 第36-41页 |
4.2.东方拟无枝酸菌vcm4阻断突变株的验证 | 第41-45页 |
4.3.非糖肽类生物活性物质的发现 | 第45-46页 |
4.4.东方拟无枝酸菌vcm4阻断突变株的稳定性考察 | 第46页 |
5.讨论 | 第46-47页 |
6.结论 | 第47-48页 |
第二章 新发现物质的分离及结构确证 | 第48-59页 |
1.前言 | 第48页 |
2.材料 | 第48-49页 |
2.1.菌种 | 第48页 |
2.2.药品及试剂 | 第48-49页 |
2.3.仪器设备 | 第49页 |
2.4.培养基 | 第49页 |
3.方法 | 第49-51页 |
3.1.发酵流程 | 第50页 |
3.2.浸提试剂的筛选 | 第50页 |
3.3.活性物质反相TLC检测方法的确立 | 第50页 |
3.4.活性物质的中压层析制备 | 第50-51页 |
3.5.高效液相色谱制备纯化活性物质 | 第51页 |
3.6.活性物质的结构确定 | 第51页 |
4.结果与分析 | 第51-56页 |
4.1.最佳浸提试剂的确定 | 第51页 |
4.2.活性物质反相TLC条件的确定 | 第51-52页 |
4.3.中压层析法分离活性物质 | 第52页 |
4.4.高效液相色谱制备活性物质 | 第52-53页 |
4.5.活性物质的结构确定 | 第53-56页 |
5.讨论 | 第56-57页 |
6.结论 | 第57-59页 |
第三章 LYV20071w1和LYV20071w2发酵工艺的优化 | 第59-71页 |
1.前言 | 第59页 |
2.材料 | 第59-60页 |
2.1.菌种 | 第59页 |
2.2.药品及试剂 | 第59页 |
2.3.仪器设备 | 第59页 |
2.4.培养基 | 第59-60页 |
3.方法 | 第60-62页 |
3.1.发酵流程 | 第60页 |
3.2.发酵液的预处理 | 第60页 |
3.3.种子最佳种龄的确定 | 第60-61页 |
3.4.HPLC检测 | 第61页 |
3.5.单因素分析 | 第61页 |
3.6.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61-62页 |
4.结果与分析 | 第62-70页 |
4.1.不同培养基的选择 | 第62-63页 |
4.2.种龄的确定 | 第63-65页 |
4.3.单因素分析 | 第65-67页 |
4.4.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67-70页 |
5.讨论 | 第70页 |
6.结论 | 第70-71页 |
全文总结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附录 | 第77-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