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5-24页 |
1.1 纤维素和纤维素酶 | 第15-18页 |
1.1.1 纤维素(fiber) | 第15-16页 |
1.1.2 纤维素酶 | 第16-17页 |
1.1.2.1 产纤维素酶的生物 | 第16页 |
1.1.2.2 纤维素酶的分类和分子结构 | 第16-17页 |
1.1.3 纤维素酶水解纤维素的机理 | 第17页 |
1.1.4 纤维素酶的应用 | 第17-18页 |
1.2 碳水化合物结合组件(CBM) | 第18-22页 |
1.2.1 CBM的发现和命名 | 第18页 |
1.2.2 CBM的分类 | 第18-20页 |
1.2.3 影响CBMs结合碳水化合物的各种因素 | 第20-21页 |
1.2.3.1 空间结构 | 第20页 |
1.2.3.2 氢键 | 第20-21页 |
1.2.3.3 钙离子 | 第21页 |
1.2.4 CBM的功能 | 第21-22页 |
1.3 本实验的前期工作 | 第22-23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4-49页 |
2.1 菌株与质粒 | 第24-29页 |
2.2 实验材料和技术 | 第29-32页 |
2.2.1 培养基、抗生素、培养条件和常规药品试剂 | 第29-32页 |
2.2.1.1 培养基 | 第29页 |
2.2.1.2 抗生素 | 第29-30页 |
2.2.1.3 常规试剂、溶液和缓冲液 | 第30页 |
2.2.1.4 菌株培养 | 第30-31页 |
2.2.1.5 菌种保存 | 第31-32页 |
2.2.1.5.1 甘油冷冻保存 | 第31页 |
2.2.1 5.2 平板保存 | 第31页 |
2 2.1.5.3 穿刺保存 | 第31-32页 |
2.2.1.6 菌种活化 | 第32页 |
2.3 SDS-PAGE和Native-PAGE蛋白质电泳 | 第32-38页 |
2.3.1 SDS-PAGE蛋白质电泳 | 第32-35页 |
2.3.1.1 SDS-PAGE蛋白质电泳所需的溶液和试剂 | 第32-34页 |
2.3.1.2 SDS-PAGE蛋白胶制作配方 | 第34页 |
2.3.1.3 SDS-PAGE电泳 | 第34-35页 |
2.3.2 Native-PAGE蛋白质电泳 | 第35-38页 |
2.3.2.1 Native-PAGE蛋白质电泳所需的溶液和试剂 | 第35-36页 |
2.3.2.2 制备分离胶中加入可溶性多糖底物的Native-PAGE配方 | 第36页 |
2.3.2.3 制备分离胶中不加可溶性多糖底物的Native-PAGE配方 | 第36-37页 |
2.3.2.4 Native-PAGE蛋白质电泳 | 第37-38页 |
2.4 蛋白与可溶性多糖底物的吸附 | 第38页 |
2.5 蛋白与不可溶性多糖底物的吸附 | 第38页 |
2.6 实验所需的引物的设计以及基因PCR克隆 | 第38-41页 |
2.6.1 PCR引物设计 | 第39页 |
2.6.2 PCR克隆基因 | 第39-40页 |
2.6.3 定点突变PCR | 第40-41页 |
2.7 基本实验方法 | 第41-45页 |
2.7.1 质粒载体的提取 | 第41-42页 |
2.7.2 目的片段的克隆 | 第42页 |
2.7.3 载体与目的片段的双酶切、胶回收以及连接 | 第42-45页 |
2.7.3.1 载体与目的片段的酶切 | 第42页 |
2.7.3.2 载体和目的片段的胶回收 | 第42-43页 |
2.7.3.3 感受态细胞(DH5α和Rosseta)的制备和连接载体的转化 | 第43-44页 |
2.7.3.4 BCA试剂盒测定蛋白质浓度 | 第44-45页 |
2.7.3.4.1 蛋白标准曲线制作 | 第44-45页 |
2.7.3.4.2 蛋白浓度的测定 | 第45页 |
2.8 Native-PAGE蛋白质纯化 | 第45-46页 |
2.9 镍柱纯化蛋白 | 第46-47页 |
2.9.1 镍柱纯化蛋白过程中所用缓冲液配方 | 第46页 |
2.9.2 镍柱纯化蛋白的步骤 | 第46-47页 |
2.10 部分吸附多糖的制备 | 第47-48页 |
2.10.1 磷酸膨胀纤维素(ASC)的制备 | 第47页 |
2.10.2 可溶性桦木木聚糖(soluble birch wood xylan)和不可溶性桦木木聚糖(insoluble birch wood xylan)的制备 | 第47-48页 |
2.11 基因合成 | 第48-49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49-77页 |
3.1 CBM_(C5614-1)具有结合功能的最短区段的确定 | 第49-54页 |
3.1.1 编码CBM_(C5614-1)的缺失多肽的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49-52页 |
3.1.2 CBM_(C5614-1)及其缺失多肽的表达与纯化 | 第52页 |
3.1.3 CBM_(C5614-1)及其缺失多肽对多糖的结合 | 第52-54页 |
3.2 CBM_(C5614-1)与它的同源多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4-61页 |
3.2.1 CBM_(C5614-1)的进化树分析 | 第54-57页 |
3.2.2 CBM_(C5614-1)与其同源多肽的多序列比较 | 第57-61页 |
3.3 CBM_(C5614-1)的同源多肽对多糖结合能力的检测 | 第61-66页 |
3.3.1 含编码CBM_(C5614-1)的同源多肽的DNA片段的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61-64页 |
3.3.2 CBM_(C5614-1)的同源多肽的表达与纯化 | 第64页 |
3.3.3 CBM_(C5614-1)的同源多肽对可溶性和不可溶性多糖的结合检测 | 第64-66页 |
3.4 CBM_(C5614-1)与CBM_(C35-2)的保守芳香族氨基酸的定点突变及各突变体多肽与多糖结合能力的检测 | 第66-77页 |
3.4.1 CBM_(C5614-1)的各保守芳香族氨基酸的定点突变多肽与各多糖底物的结合吸附能力的检测 | 第67-72页 |
3.4.1.1 编码CBM_(C5614-1)的各定点突变多肽的重组质粒的构建、表达及纯化 | 第67-69页 |
3.4.1.2 CBM_(C5614-1)的定点突变多肽与可溶性多糖和不可溶性多糖的结合吸附检测 | 第69-72页 |
3.4.2 CBM_(C35-2)的各保守芳香族氨基酸的定点突变多肽与各多糖底物的结合能力的检测 | 第72-77页 |
3.4.2.1 编码CBM_(C35-2)的各定点突变多肽的重组质粒的构建、表达及纯化 | 第72-73页 |
3.4.2.2 CBM_(C35-2)的突变体与可溶性多糖的结合 | 第73-77页 |
第四章 总结与讨论 | 第77-81页 |
4.1 总结 | 第77-78页 |
4.2 讨论 | 第78-79页 |
4.2.1 新家族CBM的亚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78页 |
4.2.2 新家族CBM的亚家族中存在亚家族特异的关键氨基酸 | 第78-79页 |
4.2.3 CBM_(ABB46200)结合底物特异性及结合能力与其它成员的差异分析 | 第79页 |
4.3 后续工作 | 第79-80页 |
4.4 本实验的创新之处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9页 |
附录 | 第89-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