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贮水山儿童公园保护性修缮规划设计研究
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8页 |
1.1 研究缘起及背景 | 第14-17页 |
1.1.1 城市建设对公园改造的迫切需求 | 第14-15页 |
1.1.2 城市人群对公园需求的多元转变 | 第15-16页 |
1.1.3 山地城市公园自身发展瓶颈 | 第16-17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7-18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8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23-26页 |
1.4.1 研究的内容 | 第23-24页 |
1.4.2 研究的方法 | 第24-26页 |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第2章 山地城市公园改造的相关理论及方法研究 | 第28-40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8-30页 |
2.1.1 城市公园 | 第28页 |
2.1.2 山地城市公园 | 第28-29页 |
2.1.3 保护性修缮 | 第29-30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30-33页 |
2.2.1 城市有机更新理论 | 第30页 |
2.2.2 场所精神和文脉理论 | 第30-31页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1-32页 |
2.2.4 生态设计理论 | 第32-33页 |
2.3 保护性修缮的方法研究 | 第33-38页 |
2.3.1 保护性修缮的设计原则 | 第33-35页 |
2.3.2 保护性修缮的基本类型 | 第35-37页 |
2.3.2.1 整体性修缮 | 第35-36页 |
2.3.2.2 局部性修缮 | 第36页 |
2.3.2.3 保护性扩建 | 第36-37页 |
2.3.3 保护性修缮的基本方法 | 第37-38页 |
2.3.3.1 保护 | 第37页 |
2.3.3.2 维护 | 第37-38页 |
2.3.3.3 优化 | 第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3章 贮水山公园的历史变迁与研究价值 | 第40-54页 |
3.1 贮水山公园的历史沿革 | 第40-45页 |
3.2 贮水山公园与城市的关系 | 第45-48页 |
3.2.1 公园与城市发展的影响 | 第45-47页 |
3.2.2 公园与城市规划的联动 | 第47页 |
3.2.3 公园与城市空间的耦合 | 第47-48页 |
3.3 贮水山公园的普适性与特殊性研究 | 第48-52页 |
3.3.1 普适性研究 | 第49-50页 |
3.3.2 特殊性研究 | 第50-5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4章 贮水山公园的现状调研与评价 | 第54-98页 |
4.1 贮水山公园概况 | 第54-57页 |
4.1.1 区位条件 | 第54页 |
4.1.2 自然条件 | 第54-56页 |
4.1.3 人文条件 | 第56-57页 |
4.2 现状调研与评价的步骤 | 第57-58页 |
4.3 贮水山公园的现状调研 | 第58-82页 |
4.3.1 周边环境分析 | 第58-59页 |
4.3.2 现状人群分析 | 第59-61页 |
4.3.3 公园整体结构体系 | 第61-66页 |
4.3.3.1 现状功能分区 | 第61-63页 |
4.3.3.2 景观结构分析 | 第63页 |
4.3.3.3 现状高程分析 | 第63-65页 |
4.3.3.4 空间视线分析 | 第65-66页 |
4.3.4 公园景观要素分析 | 第66-82页 |
4.3.4.1 现状交通分析 | 第67-72页 |
4.3.4.2 现状植被分析 | 第72-74页 |
4.3.4.3 现状围墙分析 | 第74-79页 |
4.3.4.4 公共服务设施分析 | 第79-82页 |
4.4 基于AHP的贮水山公园综合环境评价研究 | 第82-95页 |
4.4.1 评价研究的方法和目的 | 第82-83页 |
4.4.1.1 评价研究的方法 | 第82页 |
4.4.1.2 评价研究的目的 | 第82-83页 |
4.4.2 指标选取的思路分析 | 第83-84页 |
4.4.2.1 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 第83页 |
4.4.2.2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83-84页 |
4.4.2.3 评价指标的选取依据 | 第84页 |
4.4.3 评价研究的步骤 | 第84-95页 |
4.4.3.1 构建层次结构 | 第84-89页 |
4.4.3.2 确定评判指标与等级 | 第89-91页 |
4.4.3.3 构建判断矩阵 | 第91页 |
4.4.3.4 确定指标权重及一致性检验 | 第91-93页 |
4.4.3.5 综合环境评价 | 第93-95页 |
4.5 现状问题的综合分析 | 第95-97页 |
4.5.1 宏观层面——公园与城市格局的割裂 | 第95页 |
4.5.2 中观层面——公园整体结构体系散乱 | 第95-96页 |
4.5.3 微观层面——公园专项景观要素破碎 | 第96-9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5章 贮水山公园保护性修绪规划设计方法实践 | 第98-132页 |
5.1 公园发展定位 | 第98-101页 |
5.1.1 由静态观赏向动态参与转变 | 第100页 |
5.1.2 由单一功能向多元活动转变 | 第100-101页 |
5.1.3 由封闭空间向开放空间转变 | 第101页 |
5.2 公园保护性修缮规划设计策略 | 第101-128页 |
5.2.1 宏观:整合公园与城市关系 | 第101-106页 |
5.2.1.1 建设规划公园绿化 | 第101-102页 |
5.2.1.2 传承公园历史文脉 | 第102-106页 |
5.2.2 中观:优化公园整体结构 | 第106-110页 |
5.2.2.1 调整功能分区 | 第107-109页 |
5.2.2.2 调整景观结构 | 第109-110页 |
5.2.3 微观:更新公园专项景观要素 | 第110-128页 |
5.2.3.1 调整道路场地 | 第111-114页 |
5.2.3.2 优化植物景观 | 第114-116页 |
5.2.3.3 处理边界围墙 | 第116-126页 |
5.2.3.4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 第126-127页 |
5.2.3.5 其他 | 第127-128页 |
5.3 公园保护性修缮策略的步骤与实施 | 第128-130页 |
5.3.1 全面统筹政府决策 | 第128页 |
5.3.2 积极推进公众参与 | 第128-129页 |
5.3.3 信息收集与经验总结 | 第129页 |
5.3.4 加强后期管理与维护 | 第129-13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30-132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2-138页 |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32-134页 |
6.1.1 山地城市公园保护性修缮规划设计的策略 | 第132页 |
6.1.2 山地城市公园保护性修缮规划设计的方法 | 第132-134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134-135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135-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42页 |
附录1 贮水山公园现状环境与行为研究调查问卷 | 第142-144页 |
附录2 贮水山公园周边小区围墙拆除的居民反响 | 第144-14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 第146-148页 |
致谢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