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导论 | 第12-20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二、国内研究动态 | 第13-17页 |
(一) 五保供养制度的阶段划分 | 第13-14页 |
(二) 五保供养的困境及陷入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14-16页 |
(三)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三、理论依据 | 第17-20页 |
(一) 社会救助理论 | 第17-18页 |
(二) 社会支持理论 | 第18页 |
(三) 人权理论 | 第18-20页 |
第一章 我国五保供养制度的实践 | 第20-34页 |
一、五保供养制度的历史变迁 | 第20-26页 |
(一) 依靠土地供养的自我保障时期(1949-1956)——以土地改革为标志 | 第20-21页 |
(二) 集体经济互助供养时期(1956-2002)——以五保供养制度的确立为标志 | 第21-24页 |
(三) 国家公共财政供养时期(2002-)——以农村税费改革为标志 | 第24-26页 |
二、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的性质 | 第26-30页 |
(一) 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的概念及对象 | 第26-27页 |
(二) 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的性质 | 第27-28页 |
(三) 农村五保供养的模式 | 第28-30页 |
三、我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的若干重大转变 | 第30-34页 |
(一) 新旧条例的转换 | 第30-31页 |
(二) 五保审批程序的转变 | 第31-32页 |
(三) 五保工作方针的转变 | 第32页 |
(四) 五保对象和管理办法的转变 | 第32-33页 |
(五) 五保内容和标准的转变 | 第33-34页 |
第二章 五保供养制度的现状 | 第34-45页 |
一、柏垫镇五保供养制度的现状 | 第34-39页 |
(一) 柏垫镇概况 | 第34页 |
(二) 调查问卷设计 | 第34-35页 |
(三) 五保老人基本情况 | 第35-39页 |
二、柏垫镇五保供养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39-45页 |
(一) “应保未保”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切实解决 | 第39页 |
(二) 五保供养水平低,居住条件差 | 第39-40页 |
(三) 五保户医疗问题得不到保障 | 第40-41页 |
(四) 五保老人精神生活贫乏,社会认同感差 | 第41-42页 |
(五) 敬老院管理秩序混乱,服务人员总体水品不高 | 第42-43页 |
(六) 农村互助意愿不足,社区服务水平低 | 第43-44页 |
(七) 社会力量定位不明确,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 | 第44-45页 |
第三章 五保供养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5-50页 |
一、五保供养资金不足 | 第45-46页 |
(一) 财政转移支付的供养资金少 | 第45页 |
(二) 融资层级低、融资方式单一 | 第45-46页 |
二、各级政府责任的缺失 | 第46-48页 |
(一) 县级政府责任的缺失 | 第46-47页 |
(二) 基层五保供养责任的不明确 | 第47-48页 |
三、管理不到位,服务水平低 | 第48-50页 |
(一) 政府管理不到位 | 第48页 |
(二) 敬老院管理不到位 | 第48-50页 |
第四章 五保供养制度发展的新思路 | 第50-54页 |
一、强化政府责任,全方位多渠道投入资金 | 第50-51页 |
(一) 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建立五保专项资金预算 | 第50页 |
(二) 建立多方位立体化供养机制 | 第50页 |
(三) 多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帮扶 | 第50-51页 |
二、加强各级监管,建立五保医疗救助制度 | 第51页 |
(一) 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 | 第51页 |
(二) 充分发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作用 | 第51页 |
三、树立工作新理念,加强敬老院管理 | 第51-52页 |
(一) 因地制宜,发展不同的供养方式 | 第51-52页 |
(二) 加强敬老院内部管理 | 第52页 |
(三) 大力发展院办经济,以副补院 | 第52页 |
四、物质保障与精神供给相结合 | 第52-53页 |
(一) 保障五保户日常生活,提升生活质量 | 第52-53页 |
(二) 提供人文关怀,丰富五保对象精神生活 | 第53页 |
五、培育慈善意识,动员全社会参与 | 第53-54页 |
结语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附:调查问卷:柏垫镇农村五保老人生活状况调查问卷 | 第61-64页 |
附:本人在读期间发表科研论文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