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分则论文

金融诈骗罪的若干疑难问题研究

摘要第11-14页
Abstract第14-17页
前言第18-20页
第一章 单位金融诈骗行为的处理第20-35页
    第一节 问题与原因第20-23页
        一、问题提出第20-21页
        二、原因探询第21-23页
    第二节 处理之方法第23-35页
        一、典型案例第23-24页
        二、各种观点第24-25页
        三、笔者见解第25-35页
第二章 金融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第35-79页
    第一节 非法占有目的的含义第35-42页
        一、大陆法系刑法观点第35-36页
        二、英美法系刑法观点第36页
        三、我国学者观点第36-37页
        四、笔者见解第37-42页
    第二节 非法占有目的的要否第42-49页
        一、典型案例第42页
        二、问题提出第42-43页
        三、否定说第43页
        四、肯定说第43-49页
    第三节 间接故意的存否第49-58页
        一、肯定说第49-51页
        二、否定说第51-58页
    第四节 非法占有目的的产生时间第58-65页
        一、典型案例第58-59页
        二、问题提出第59页
        三、肯定说第59-60页
        四、否定说第60页
        五、笔者见解第60-65页
    第五节 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第65-79页
        一、认定意义第65-66页
        二、认定困惑第66-71页
        三、认定方法第71-77页
        四、典型案例第77-79页
第三章 内外勾结金融诈骗的行为定性第79-103页
    第一节 问题释解第79-83页
        一、典型案例第79-80页
        二、问题提出第80-83页
    第二节 观点介评第83-92页
        一、职务犯罪说第83-85页
        二、金融诈骗罪说第85-86页
        三、可能分别定罪说第86-88页
        四、金融诈骗罪或贪污罪说第88-92页
        五、金融诈骗罪或职务犯罪说第92页
    第三节 笔者观点第92-103页
        一、理论前提第92-98页
        二、笔者之见第98-103页
第四章 金融诈骗罪的罪数形态第103-143页
    第一节 法条竞合第103-113页
        一、金融诈骗罪与诈骗罪第103-110页
        二、金融诈骗罪与合同诈骗罪第110-113页
    第二节 想象竞合犯第113-127页
        一、法条竞合与想象竞合犯的界限第113-122页
        二、金融诈骗罪与合同诈骗罪第122-124页
        三、贷款诈骗罪、集资诈骗罪与相关金融诈骗罪第124-127页
    第三节 吸收犯第127-143页
        一、吸收犯与牵连犯的界限第127-136页
        二、金融诈骗罪与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罪第136-139页
        三、金融诈骗罪与盗窃罪第139-143页
第五章 集资诈骗罪的疑难问题第143-168页
    第一节 典型案例第143-145页
        一、案情简介第143-144页
        二、审判结果第144-145页
    第二节 行为结构第145-152页
        一、使用诈骗方法第146-147页
        二、非法集资第147-150页
        三、使用诈骗方法与非法集资的关系第150-152页
    第三节 罪数形态第152-160页
        一、集资诈骗罪与其他诈骗犯罪第152-157页
        二、集资诈骗罪与其他非法集资犯罪第157-159页
        三、集资诈骗罪与其他相关犯罪第159-160页
    第四节 司法认定与适用第160-168页
        一、犯罪数额的认定第160-161页
        二、非法占有目的之认定第161-163页
        三、死刑的适用第163-168页
第六章 票据诈骗罪的疑难问题第168-184页
    第一节 “使用”的含义解析第168-174页
        一、各种观点第168-169页
        二、笔者见解第169-174页
    第二节 “使用”的时间界定第174-178页
        一、各种观点第174-176页
        二、笔者见解第176-178页
    第三节 票据诈骗罪与合同诈骗罪的竞合处理第178-184页
        一、典型案例第178-179页
        二、各种观点第179-180页
        三、笔者见解第180-184页
第七章 信用证诈骗罪的疑难问题第184-198页
    第一节 既遂标准第184-187页
        一、各种观点第184-185页
        二、笔者见解第185-187页
    第二节 “骗取信用证”的理解与适用第187-192页
        一、典型案例第188页
        二、行为对象第188-189页
        三、行为结构第189-192页
        四、行为定性第192页
    第三节 骗取“打包贷款”的定性第192-198页
        一、典型案例第192-193页
        二、各种观点第193-194页
        三、笔者见解第194-198页
第八章 信用卡诈骗罪的疑难问题第198-241页
    第一节 冒用他人信用卡的行为定性第198-220页
        一、“信用卡”的含义第198-201页
        二、骗取信用卡并使用的行为定性第201-207页
        三、盗刷信用卡的行为定性第207-211页
        四、拾得信用卡并使用的行为定性第211-220页
    第二节 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行为定性与司法适用第220-234页
        一、行为定性第220-227页
        二、司法适用第227-234页
    第三节 利用ATM机故障恶意取款的行为定性第234-241页
        一、典型案例第234-235页
        二、定性争议第235-238页
        三、笔者见解第238-241页
第九章 保险诈骗罪的疑难问题第241-264页
    第一节 主体的认定第241-249页
        一、主体性质第241-243页
        二、争议问题第243-249页
    第二节 虚构保险标的行为的认定第249-253页
        一、概念界定第249-250页
        二、表现形式第250-253页
    第三节 着手的认定第253-264页
        一、各种观点第254-256页
        二、笔者见解第256-264页
第十章 金融诈骗罪的立法完善第264-274页
    第一节 关于犯罪客观方面第264-267页
        一、关于“兜底”行为类型第264-267页
        二、关于“数额较大”第267页
        三、关于“骗取信用证的”第267页
    第二节 关于犯罪主体第267-269页
        一、关于单位主体第267-268页
        二、关于保险诈骗罪的主体第268-269页
    第三节 关于犯罪主观方面第269-272页
        一、关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第269-271页
        二、关于“明知”第271-272页
    第四节 其他问题第272-274页
        一、关于刑法第196条第3款第272页
        二、关于罚金刑第272-273页
        三、关于保险诈骗罪的最高刑第273-274页
参考文献第274-282页
    一、中文著作第274-280页
    二、博士论文第280页
    三、核心期刊论文第280页
    四、裁判文书第280页
    五、外文资料第280-282页
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第282-284页
后记第284-285页

论文共2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互联网时代传播赋权研究--基于网民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实证考察
下一篇:早期中国的月令文献与月令制度--以“政治时间”的制作与实践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