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互联网时代传播赋权研究--基于网民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实证考察

中文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4页
1 导论第15-23页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缘起第15-18页
        1.1.1 双重宏观语境第15-16页
        1.1.2 研究动机与意义第16-18页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第18-20页
        1.2.1 中国大陆网民第18-19页
        1.2.2 研究主题及结构第19-20页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0-23页
        1.3.1 方法三角互证:调查与访谈的结合第20-21页
        1.3.2 实证与理论的对话第21-23页
2 文献回顾与研究架构第23-61页
    2.1 研究概念的界定第23-29页
        2.1.1 双重视角下的赋权定义第23-26页
        2.1.2 赋权的理论取向第26-27页
        2.1.3 传播赋权的内涵第27-29页
    2.2 国内外赋权研究综述第29-39页
        2.2.1 赋权理论的导入第31-32页
        2.2.2 赋权在传播学领域的延伸第32-34页
        2.2.3 互联网赋权价值的探讨第34-37页
        2.2.4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析第37-39页
    2.3 研究问题和假设的提出第39-54页
        2.3.1 研究的逻辑脉络:赋权进程第39-41页
        2.3.2 网民个体传播赋权过程第41-46页
        2.3.3 网民个体传播赋权结果第46-49页
        2.3.4 互联网传播赋权的路径第49-54页
    2.4 研究框架的建构第54-61页
        2.4.1 三大研究向度的细化第54-58页
        2.4.2 研究模型的确立第58-61页
3 实证设计与研究实施第61-86页
    3.1 研究概念的操作化定义第61-65页
        3.1.1 控制变量与调节变量第61页
        3.1.2 自变量:互联网使用行为第61-62页
        3.1.3 中介变量:网络生产内容行为第62-63页
        3.1.4 因变量:传播赋权结果第63-65页
    3.2 问卷拟定与调查实施第65-70页
        3.2.1 问卷的设计与修订第65-67页
        3.2.2 以职业配额为主的抽样第67-68页
        3.2.3 线上与线下调查相结合第68-70页
    3.3 焦点小组访谈设计与执行第70-72页
        3.3.1 以扎根理论为参照第70页
        3.3.2 焦点小组成员的选取第70-71页
        3.3.3 焦点小组访谈的实施第71-72页
    3.4 研究数据的准备与评估第72-86页
        3.4.1 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第72-79页
        3.4.2 研究测量的信度与效度第79-86页
4 互联网传播赋权进程的呈现第86-113页
    4.1 传播赋权的起点:互联网“使用沟”第86-98页
        4.1.1 社会阶层维度的引入第86-87页
        4.1.2 互联网使用程度的不均衡第87-91页
        4.1.3 互联网使用行为类型的不均衡第91-97页
        4.1.4 社会阶层与使用行为的关系检验第97-98页
    4.2 传播赋权的过渡:网络内容“生产沟”第98-105页
        4.2.1 生产内容意愿与强度的分层比较第98-101页
        4.2.2 生产内容偏好的分层比较第101-104页
        4.2.3 社会阶层与生产内容行为的相关分析第104-105页
    4.3 传播赋权的结果:个体赋权“分层化”第105-113页
        4.3.1 逐层弱化的传播赋权程度第105-107页
        4.3.2 传播赋权结果的社会分层差异第107-110页
        4.3.3 三层次赋权结果的内部关联第110-113页
5 互联网传播赋权的发生路径第113-136页
    5.1 参与式网络传播实践对个体赋权的作用机制第113-121页
        5.1.1 互联网使用行为对网民个体赋权的影响第114-117页
        5.1.2 网络生产内容行为中介角色的检验第117-121页
    5.2 社会组织参与行为的调节效应第121-129页
        5.2.1 社会组织参与行为对赋权结果的预测力第122-124页
        5.2.2 社会组织参与度的调节作用第124-129页
    5.3 互联网传播赋权实践的质化考察第129-136页
        5.3.1 网民个体赋权现状的评估第129-130页
        5.3.2 网络传播的赋权效用第130-133页
        5.3.3 互联网传播赋权的前景第133-136页
6 研究结论、讨论与启示第136-153页
    6.1 核心研究发现与未来研究展望第136-145页
        6.1.1 互联网传播赋权进程的社会分层第136-140页
        6.1.2 互联网传播赋权的路径模型第140-143页
        6.1.3 研究局限及持续研究设想第143-145页
    6.2 参与式发展视阈下的网民个体赋权第145-149页
        6.2.1 参与和赋权的理论渊源第145-146页
        6.2.2 在广泛参与中寻求赋权第146-149页
    6.3 网络素养:互联网传播赋权的关键元素第149-153页
        6.3.1 赋权实践中的网络素养缺失第149-150页
        6.3.2 赋权与网络素养教育相结合第150-153页
7 结语第153-155页
参考文献第155-162页
后记第162-163页
附录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163-164页
附录Ⅱ 关于互联网传播赋权的调查问卷第164-168页
附录Ⅲ 大学生网民焦点小组访谈提纲第168页

论文共1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三维纳米孔纤维素凝胶/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构建及其结构与性能
下一篇:金融诈骗罪的若干疑难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