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基于总体城市设计的场所感塑造研究--以奉节县总体城市设计为例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6页
1 绪论第15-33页
    1.1 研究背景第15-20页
        1.1.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城市的发展趋势第15页
        1.1.2 中国城市特色缺失的现象第15-19页
        1.1.3 城市场所感的兴起第19-20页
        1.1.4 问题的提出第20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0-21页
        1.2.1 研究目的第20-21页
        1.2.2 研究意义第21页
    1.3 研究对象及范围界定第21-22页
        1.3.1 研究对象界定第21页
        1.3.2 研究范围界定第21-22页
    1.4 相关理论研究第22-30页
        1.4.1 总体城市设计理论第22-24页
        1.4.2 凯文林奇与《城市意象》第24-25页
        1.4.3 爱德华拉尔夫与《Place and placelessness》第25-26页
        1.4.4 诺伯特舒尔兹与场所理论第26-28页
        1.4.5 罗杰·特兰西克与《找回失落的空间》第28-30页
        1.4.6 戈登卡伦与序列视景分析第30页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第30-33页
        1.5.1 研究方法第30-31页
        1.5.2 研究框架第31-33页
2 总体城市设计中场所感塑造的基本认知第33-47页
    2.1 场所的认识第33-35页
        2.1.1 场所的概念第33-34页
        2.1.2 场所的精神第34-35页
        2.1.3 场所的认同第35页
    2.2 场所的构成要素第35-40页
        2.2.1 场所的形式第36-37页
        2.2.2 场所的活动第37-38页
        2.2.3 场所的意象第38-40页
    2.3 场所塑造与总体城市设计第40-45页
        2.3.1 场所塑造第40-41页
        2.3.2 总体城市设计第41-42页
        2.3.3 场所塑造与总体城市设计第42-45页
    2.4 本章小结第45-47页
3 总体城市设计案例分析借鉴第47-57页
    3.1 宏观层面第47-53页
        3.1.1 和谐共生的自然环境第47-49页
        3.1.2 传承演进的历史文脉第49-51页
        3.1.3 特征凸显的城市意象第51-53页
    3.2 中观层面第53-54页
        3.2.1 差异互补的城市组团第53-54页
    3.3 微观层面第54-56页
        3.3.1 风貌突出的重点区域第54-56页
    3.4 本章小结第56-57页
4 总体城市设计中场所感塑造的策略研究第57-71页
    4.1 总体城市设计中场所感塑造的影响因素第57-60页
        4.1.1 山水环境第57-58页
        4.1.2 历史文脉第58页
        4.1.3 空间布局第58-59页
        4.1.4 人文活动第59-60页
        4.1.5 景观风貌第60页
    4.2 体现城市场所感的重点要素第60-66页
        4.2.1 生态格局第61-62页
        4.2.2 特色区域第62页
        4.2.3 城市门户第62-63页
        4.2.4 城市地标第63-64页
        4.2.5 江河水岸第64-65页
        4.2.6 开敞空间第65-66页
        4.2.7 城市步道第66页
    4.3 场所感塑造的层次性研究第66-70页
        4.3.1 宏观层面第66-67页
        4.3.2 中观层面第67页
        4.3.3 微观层面第67-68页
        4.3.4 核心要点归纳及框架构建第68-70页
    4.4 本章小结第70-71页
5 奉节县总体城市设计中的场所感塑造第71-119页
    5.1 奉节县城市概况第71-74页
        5.1.1 城市总述第71-72页
        5.1.2 文化积淀第72-73页
        5.1.3 交通环境第73页
        5.1.4 总体城市设计范围第73-74页
    5.2 奉节县上位规划解读第74-76页
        5.2.1 城乡总体规划第74-75页
        5.2.2 城市空间结构第75页
        5.2.3 城市交通组织第75-76页
    5.3 现状调研及评价第76-83页
        5.3.1 山水环境第76-78页
        5.3.2 城市形象第78-82页
        5.3.3 文化遗存第82-83页
        5.3.4 问题总结第83页
    5.4 宏观层面的场所感塑造——系统构建第83-100页
        5.4.1 城之绿脉第84-86页
        5.4.2 城市名片第86-89页
        5.4.3 夔州之门第89-91页
        5.4.4 奉节之眼第91-93页
        5.4.5 缤纷水岸第93-95页
        5.4.6 山城景台第95-98页
        5.4.7 山城步道第98-100页
    5.5 中观层面的场所感塑造——组团引导第100-107页
        5.5.1 高铁组团—高铁未来城第101-102页
        5.5.2 行政组团—公共活力城第102-103页
        5.5.3 老城组团—诗意文化城第103-104页
        5.5.4 宝塔坪组团—怀古旅游城第104-105页
        5.5.5 酒溜组团—山水宜居城第105-106页
        5.5.6 产业组团—新兴宜业城第106-107页
    5.6 微观层面的场所感塑造——重要地块建议第107-118页
        5.6.1 夔子坊历史街区第108-110页
        5.6.2 夔州古城片区第110-112页
        5.6.3 夔州广场第112-115页
        5.6.4 步云梯城第115-118页
    5.7 本章小结第118-119页
6 结语第119-121页
    6.1 主要结论第119-120页
    6.2 不足之处第120-121页
致谢第121-123页
参考文献第123-125页
附录第125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125页

论文共1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组织集成的政府投资项目造价管理优化研究
下一篇:平面框架结构弹塑性分析的改进特大增量步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