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艾蒿概述 | 第9-11页 |
1.1.1 艾蒿的生物学分类地位 | 第9页 |
1.1.2 艾蒿的生物学特征及分布 | 第9页 |
1.1.3 艾蒿的利用价值 | 第9-11页 |
1.2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概述 | 第11-15页 |
1.2.1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无性系的概念 | 第11页 |
1.2.2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过程 | 第11-13页 |
1.2.3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 | 第13-15页 |
1.3 菊科蒿属植物现状及其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7-28页 |
2.1 材料及灭菌方法 | 第17页 |
2.2 培养条件 | 第17-19页 |
2.2.1 培养基 | 第17-19页 |
2.2.2 环境条件 | 第19页 |
2.3 仪器与用具 | 第19-20页 |
2.3.1 常规设备 | 第19-20页 |
2.3.2 其他用具 | 第20页 |
2.4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2.5 实验方法 | 第21-28页 |
2.5.1 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增殖继代培养 | 第21-23页 |
2.5.2 愈伤组织的分化培养 | 第23-24页 |
2.5.3 生长点的分化培养 | 第24-25页 |
2.5.4 生根培养 | 第25-26页 |
2.5.5 试管苗的生根继代培养 | 第26-27页 |
2.5.6 试管苗的炼苗、移栽与定植 | 第27-2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8-44页 |
3.1 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增殖继代培养 | 第28-32页 |
3.1.1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比对艾蒿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28-29页 |
3.1.2 不同浓度碳源对艾蒿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29页 |
3.1.3 不同生长素对艾蒿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29-30页 |
3.1.4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艾蒿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30-31页 |
3.1.5 不同浓度AgNO_3对艾蒿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31页 |
3.1.6 不同外植体对艾蒿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31-32页 |
3.1.7 愈伤组织的增殖继代培养 | 第32页 |
3.2 分化培养 | 第32-34页 |
3.2.1 愈伤组织分化培养 | 第32-33页 |
3.2.2 生长点分化培养 | 第33-34页 |
3.3 生根培养 | 第34-40页 |
3.3.1 不定芽的生根培养 | 第34-37页 |
3.3.2 分化芽的生根培养 | 第37-40页 |
3.4 试管苗的生根继代培养 | 第40-43页 |
3.4.1 生根继代培养 | 第40-41页 |
3.4.2 IAA对不同接种形式的试管苗生根的影响 | 第41-42页 |
3.4.3 不同保存条件对试管苗存活时间的影响 | 第42-43页 |
3.5 试管苗的炼苗、移栽与定植 | 第43-44页 |
3.5.1 移栽 | 第43页 |
3.5.2 定植 | 第43页 |
3.5.3 定植后的观察 | 第43-44页 |
4 讨论 | 第44-47页 |
4.1 外植体的灭菌 | 第44页 |
4.2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艾蒿组织培养中的作用 | 第44-45页 |
4.3 碳源在艾蒿组织培养中的作用 | 第45页 |
4.4 AgNO_3在艾蒿组织培养中的作用 | 第45-46页 |
4.5 艾蒿生根试管苗的移栽 | 第46-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图版 | 第48-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