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范围界定 | 第12-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2 研究范围界定 | 第13-14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4.1 国内已有探索 | 第14-15页 |
1.4.2 国外规划控制经验借鉴 | 第15-17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18-21页 |
第2章 控规与城市设计的历史关系 | 第21-35页 |
2.1 控规与城市设计的发展历程 | 第21-27页 |
2.1.1 控规的发展历程 | 第22-25页 |
2.1.2 城市设计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 第25-26页 |
2.1.3 控规与城市设计在我国规划控制体系中的定位 | 第26-27页 |
2.2 控规与城市设计的规划控制问题与矛盾 | 第27-33页 |
2.2.1 控制内容方面指标控制上的矛盾 | 第28-30页 |
2.2.2 控制方式方面刚性与弹性的矛盾 | 第30-32页 |
2.2.3 编制管理方面法律严肃性的矛盾 | 第32-3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3章 城市设计对控规成果内容优化的体系支撑 | 第35-49页 |
3.1 结合城市设计对控规成果内容优化的法律需求 | 第35-37页 |
3.1.1 《物权法》对结合物权思想的规划编制需求 | 第35-36页 |
3.1.2 《城乡规划法》对控规更高编制标准的需求 | 第36-37页 |
3.2 结合城市设计对控规成果内容优化的理论支撑 | 第37-41页 |
3.2.1 城市设计关联耦合理论 | 第37-39页 |
3.2.2 管束性城市设计理论 | 第39-41页 |
3.3 结合城市设计对控规成果内容优化的技术路线选择 | 第41-47页 |
3.3.1 英国地方发展成果框架的借鉴意义与局限 | 第41-43页 |
3.3.2 美国区划法的借鉴意义与局限 | 第43-44页 |
3.3.3 香港地区规划的借鉴意义与局限 | 第44-46页 |
3.3.4 技术路线确定 | 第46-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4章 控规成果内容框架的优化推演 | 第49-73页 |
4.1 控制区划分 | 第50-54页 |
4.1.1 控制分区关联变量的选取 | 第50-53页 |
4.1.2 控制分区关联要素的确定 | 第53-54页 |
4.2 控制内容界定 | 第54-59页 |
4.2.1 控制内容关联变量的选取 | 第54-57页 |
4.2.2 控制内容关联变量的分类 | 第57-59页 |
4.2.3 控制内容关联要素的确定 | 第59页 |
4.3 控制手段选择 | 第59-62页 |
4.3.1 控制手段关联变量的选取 | 第59-62页 |
4.3.2 控制手段关联要素的确定 | 第62页 |
4.4 关联要素的相关性分析 | 第62-67页 |
4.4.1 控制分区与控制内容的相关性分析 | 第62-65页 |
4.4.2 控制内容与控制手段的相关性分析 | 第65-66页 |
4.4.3 规定性与指导性控制内容分类的相关性分析 | 第66-67页 |
4.5 成果内容框架构成 | 第67-71页 |
4.5.1 控规规划控制框架的构建 | 第67-68页 |
4.5.2 控规成果内容的构成 | 第68-7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5章 优化成果内容的可操作性 | 第73-92页 |
5.1 兼容性的成果内容框架 | 第73-82页 |
5.1.1 与控规层次的兼容 | 第77-78页 |
5.1.2 用地的兼容 | 第78-79页 |
5.1.3 与新增强制性控制内容的兼容 | 第79-80页 |
5.1.4 与成果内容构成的兼容 | 第80-82页 |
5.2 管束性的绩效控制 | 第82-88页 |
5.2.1 容积率结合总建筑面积的开发强度控制 | 第82-85页 |
5.2.2 建筑密度结合建筑空间密度的实体空间控制 | 第85-87页 |
5.2.3 建筑限高结合街道宽度与建筑层数控制 | 第87-88页 |
5.3 针对性的规则约定管理 | 第88-90页 |
5.3.1 针对不同城市环境的分类处理 | 第88-89页 |
5.3.2 针对高效城市开发的动态过程管理 | 第89-9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结论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8-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