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气复合导弹控制与制导方法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况 | 第9-11页 |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第9-10页 |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第10-11页 |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 第2章 导弹复合控制的数学模型 | 第13-27页 |
| 2.1 引言 | 第13页 |
| 2.2 导弹外形和侧喷脉冲发动机配置 | 第13-14页 |
| 2.2.1 气动布局描述 | 第13页 |
| 2.2.2 侧喷发动机的选用及布局 | 第13-14页 |
| 2.3 直接侧向力的描述 | 第14-18页 |
| 2.3.1 喷流干扰效应 | 第14-15页 |
| 2.3.2 侧喷脉冲发动机推力的数学模型 | 第15-16页 |
| 2.3.3 侧喷发动机推力的安装误差 | 第16-18页 |
| 2.4 直/气复合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18-26页 |
| 2.4.1 坐标系定义及其相互转化 | 第18-21页 |
| 2.4.2 直/气复合导弹数学模型 | 第21-25页 |
| 2.4.3 导弹数学模型的简化 | 第25-26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第3章 直/气复合系统控制器设计 | 第27-43页 |
| 3.1 引言 | 第27页 |
| 3.2 自抗扰控制器结构 | 第27-29页 |
| 3.2.1 非线性扩张状态观测器 | 第27-28页 |
| 3.2.2 非线性误差反馈 | 第28-29页 |
| 3.3 控制模型描述及时间尺度分析 | 第29-30页 |
| 3.3.1 控制模型描述 | 第29页 |
| 3.3.2 时间尺度分析 | 第29-30页 |
| 3.4 姿态控制策略 | 第30-33页 |
| 3.4.1 内环控制策略 | 第31-32页 |
| 3.4.2 中环控制策略 | 第32-33页 |
| 3.4.3 外环控制策略 | 第33页 |
| 3.5 仿真分析 | 第33-42页 |
| 3.5.1 控制参数整定 | 第33-35页 |
| 3.5.2 控制系统性能仿真分析 | 第35-42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第4章 直/气复合系统制导律设计 | 第43-51页 |
| 4.1 引言 | 第43页 |
| 4.2 自抗扰制导律 | 第43-45页 |
| 4.2.1 自抗扰制导律原理 | 第43-44页 |
| 4.2.2 仿真分析 | 第44-45页 |
| 4.3 加速度补偿的零效脱靶量制导律 | 第45-47页 |
| 4.3.1 剩余飞行时间 | 第46页 |
| 4.3.2 非零效脱靶量 | 第46-47页 |
| 4.4 直接力点火策略 | 第47-50页 |
| 4.4.1 点火时机 | 第47页 |
| 4.4.2 点火逻辑 | 第47-48页 |
| 4.4.3 直接力气动力复合控制策略 | 第48-49页 |
| 4.4.4 直接力气动力复合制导策略 | 第49-50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第5章 直/气复合系统控制制导仿真分析 | 第51-63页 |
| 5.1 引言 | 第51页 |
| 5.2 导弹参数 | 第51-52页 |
| 5.2.1 基本参数 | 第51页 |
| 5.2.2 气动参数 | 第51-52页 |
| 5.3 喷流干扰效应和安装误差的作用效果 | 第52-53页 |
| 5.3.1 喷流干扰效应的考虑 | 第52页 |
| 5.3.2 安装误差的影响 | 第52-53页 |
| 5.4 仿真平台搭建 | 第53页 |
| 5.5 直/气复合控制系统仿真分析 | 第53-55页 |
| 5.6 直/气复合制导控制系统仿真分析 | 第55-62页 |
| 5.6.1 比例导引纯气动力控制 | 第56-57页 |
| 5.6.2 比例导引直/气复合控制 | 第57-59页 |
| 5.6.3 直接力修正脱靶量导引 | 第59页 |
| 5.6.4 直/气复合修正脱靶量导引 | 第59-60页 |
| 5.6.5 点火次数的作用效果 | 第60-61页 |
| 5.6.6 弹目相对距离噪声和误差的作用效果 | 第61-62页 |
| 5.7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 结论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8-70页 |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