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以类水滑石为前驱体的Cu基水煤气变换催化剂制备及性能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前言第9-22页
    1.1 研究背景第9-11页
    1.2 水煤气变换催化剂第11-12页
        1.2.1 Fe系高温水煤气变换催化剂第11页
        1.2.2 Cu系低温水煤气变换催化剂第11-12页
        1.2.3 Co-Mo系宽温耐硫水煤气变换催化剂第12页
    1.3 水滑石类化合物的概述第12-19页
        1.3.1 水滑石类化合物的组成和结构第13-14页
        1.3.2 水滑石类化合物的性质第14-16页
            1.3.2.1 酸碱双功能性第14页
            1.3.2.2 层间阴离子的可交换性第14页
            1.3.2.3 组成和结构可调控第14-15页
            1.3.2.4 记忆效应第15页
            1.3.2.5 热稳定性第15-16页
        1.3.3 水滑石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第16-18页
            1.3.3.1 共沉淀法第16页
            1.3.3.2 水热合成法第16-17页
            1.3.3.3 离子交换法第17页
            1.3.3.4 溶胶-凝胶法第17页
            1.3.3.5 焙烧复原法第17页
            1.3.3.6 尿素分解法第17-18页
        1.3.4 水滑石类化合物的应用第18-19页
            1.3.4.1 催化方面的应用第18页
            1.3.4.2 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应用第18页
            1.3.4.3 医药方面的应用第18页
            1.3.4.4 阻燃、热稳定剂方面的应用第18-19页
    1.4 水滑石类化合物催化剂第19-20页
    1.5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第20-22页
        1.5.1 立题依据第20页
        1.5.2 研究内容第20-22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22-30页
    2.1 主要化学试剂及气体第22-23页
    2.2 主要实验仪器第23页
    2.3 催化剂的制备第23-24页
    2.4 催化剂的性能评价第24-28页
        2.4.1 催化剂的反应性能评价装置第24-25页
        2.4.2 催化剂水煤气变换性能的评价条件第25-26页
        2.4.3 水煤气变换性能的相关理论计算及分析第26-28页
            2.4.3.1 CO转化率计算第26页
            2.4.3.2 CO平衡转化率计算第26-27页
            2.4.3.3 汽气比计算第27-28页
    2.5 催化剂的表征第28-30页
        2.5.1 X-射线粉末衍射(XRD)第28页
        2.5.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第28页
        2.5.3 场发射扫描电镜(SEM)第28页
        2.5.4 热重分析(TG)第28页
        2.5.5 高分辨率透射电镜(HR-TEM)第28页
        2.5.6 X射线荧光分析(XRF)第28-29页
        2.5.7 H_2程序升温还原(H_2-TPR)第29页
        2.5.8 比表面及孔结构的测定第29页
        2.5.9 N_2O化学吸附分析第29-30页
第三章 不同类型LDHs前驱体对Cu催化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第30-44页
    3.1 引言第30页
    3.2 以LDHs为前驱体的Cu催化剂的制备第30-31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1-42页
        3.3.1 催化剂前驱体的XRD分析第31-33页
        3.3.2 催化剂的SEM分析第33页
        3.3.3 催化剂的ICP分析第33-34页
        3.3.4 催化剂的TG分析第34-35页
        3.3.5 催化剂焙烧后的XRD分析第35-36页
        3.3.6 催化剂的H_2-TPR分析第36-39页
        3.3.7 催化剂还原后的XRD分析第39-40页
        3.3.8 催化剂的N_2O化学吸附分析第40页
        3.3.9 催化剂的WGS性能测试第40-42页
            3.3.9.1 催化剂的活性测试第40-41页
            3.3.9.2 催化剂的长期稳定性测试第41-42页
    3.4 本章小结第42-44页
第四章 LDHs基Cu-Mg-Al催化剂的组成优化和构效关系第44-60页
    4.1 引言第44页
    4.2 以LDHs为前驱体的Cu-Mg-Al催化剂的制备第44-45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45-58页
        4.3.1 催化剂前驱体的XRD分析第45-47页
        4.3.2 催化剂的SEM分析第47-48页
        4.3.3 催化剂的ICP分析第48-49页
        4.3.4 催化剂焙烧后的XRD分析第49-50页
        4.3.5 催化剂还原后的TEM分析第50-51页
        4.3.6 催化剂的H_2-TPR分析第51-53页
        4.3.7 催化剂还原后的XRD分析第53页
        4.3.8 催化剂的N_2O化学吸附分析第53-54页
        4.3.9 催化剂的WGS性能测试第54-58页
            4.3.9.1 催化剂的活性测试第54-55页
            4.3.9.2 催化剂的转换频率测试第55-57页
            4.3.9.3 催化剂的热稳定性测试第57-58页
            4.3.9.4 催化剂的长期稳定性测试第58页
    4.4 本章小结第58-60页
第五章 LDHs基Cu-Zn-Al催化剂的组成优化和构效关系第60-81页
    5.1 引言第60页
    5.2 以LDHs为前驱体的Cu-Zn-Al催化剂的制备第60-61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61-80页
        5.3.1 催化剂前驱体的XRD分析第61-63页
        5.3.2 催化剂的SEM分析第63-64页
        5.3.3 催化剂的ICP分析第64-65页
        5.3.4 催化剂的TG分析第65-66页
        5.3.5 催化剂焙烧后的XRD分析第66-67页
        5.3.6 催化剂还原后的TEM分析第67页
        5.3.7 催化剂的H_2-TPR分析第67-70页
        5.3.8 催化剂的还原后的XRD分析第70页
        5.3.9 催化剂的N_2O化学吸附分析第70-71页
        5.3.10 催化剂的WGS性能测试第71-80页
            5.3.10.1 催化剂的活性测试第71-72页
            5.3.10.2 催化剂的转换频率测试第72-74页
            5.3.10.3 汽气比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第74页
            5.3.10.4 空速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第74-75页
            5.3.10.5 催化剂的热稳定性测试第75-78页
            5.3.10.6 催化剂的长期稳定性测试第78-80页
    5.4 本章小结第80-81页
结论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90页
致谢第90-91页
个人简历第91页
在读期间已发表和录用的论文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核苷多磷酸与α-氨基膦酸酯的新型合成方法研究
下一篇:基于VO2相变特性等离子超材料宽带吸收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