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岩溶地区钻孔灌注桩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岩溶地区溶洞处理技术 | 第10页 |
1.2.3 岩溶地区桩基质量事故分析及处理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1.3.1 岩溶地质特点 | 第11页 |
1.3.2 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 | 第11-12页 |
1.3.3 施工事故处理 | 第12页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第2章 岩溶地质的特点及危害 | 第13-17页 |
2.1 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 | 第13页 |
2.2 岩溶地貌的形态 | 第13-15页 |
2.2.1 地表形态 | 第13-14页 |
2.2.2 地下形态 | 第14-15页 |
2.3 岩溶发育的特点 | 第15页 |
2.4 岩溶地质的危害 | 第15-1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3章 岩溶地区钻孔灌注桩施工 | 第17-34页 |
3.1 岩溶地区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 | 第17-24页 |
3.1.1 冲击灌注桩 | 第17-18页 |
3.1.2 回转灌注桩 | 第18-20页 |
3.1.3 旋挖灌注桩 | 第20-24页 |
3.2 岩溶地区影响桩基施工因素 | 第24-26页 |
3.2.1 岩溶水位的影响 | 第24页 |
3.2.2 岩溶连通性的影响 | 第24页 |
3.2.3 溶洞填充物性质的影响 | 第24-25页 |
3.2.4 施工环境影响 | 第25页 |
3.2.5 岩溶地貌的影响 | 第25-26页 |
3.3 岩溶地区钻孔灌注桩施工的特点 | 第26页 |
3.4 岩溶地区桩基施工的处理措施 | 第26-30页 |
3.4.1 岩溶地区桩基施工的处理原则 | 第26-27页 |
3.4.2 岩溶地区桩基施工常用的处理方法 | 第27-30页 |
3.5 岩溶地区穿越溶洞技术施工 | 第30-33页 |
3.5.1 冲击钻孔穿越技术要点 | 第30-31页 |
3.5.2 回转钻孔穿越技术要点 | 第31-32页 |
3.5.3 旋挖钻孔穿越技术要点 | 第32-3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岩溶地区桩基质量事故及检测 | 第34-46页 |
4.1 施工过程中常见事故的起因、预防和补救措施 | 第34-36页 |
4.1.1 漏浆、塌孔 | 第34-35页 |
4.1.2 偏孔 | 第35页 |
4.1.3 卡钻、掉钻、埋钻 | 第35-36页 |
4.1.4 混凝土流失 | 第36页 |
4.1.5 钢筋笼被卡住 | 第36页 |
4.1.6 其他 | 第36页 |
4.2 成桩后岩溶地区桩基础检测方法 | 第36-41页 |
4.2.1 桩身完整性检测 | 第37-38页 |
4.2.2 单桩承载力检测 | 第38-40页 |
4.2.3 常用检测方法优缺点 | 第40页 |
4.2.4 多种检测技术相结合 | 第40-41页 |
4.3 岩溶地区常见桩基质量事故 | 第41-45页 |
4.3.1 常见的桩基质量问题 | 第41-43页 |
4.3.2 常见桩基处理方法 | 第43-4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5章 钻孔灌注桩工程施工案例 | 第46-57页 |
5.1 工程概况 | 第46-49页 |
5.1.1 拟建项目总体情况 | 第46页 |
5.1.2 工程地质条件 | 第46-49页 |
5.2 钻孔灌注桩施工 | 第49-53页 |
5.2.1 施工难点 | 第49页 |
5.2.2 施工技术准备 | 第49-50页 |
5.2.3 施工现场准备 | 第50页 |
5.2.4 钢护筒跟进施工 | 第50页 |
5.2.5 穿越溶洞 | 第50-53页 |
5.3 岩溶地区桩基施工质量控制 | 第53-54页 |
5.3.1 桩身垂直度控制 | 第53页 |
5.3.2 进入持力层的控制 | 第53页 |
5.3.3 桩底持力层完整控制 | 第53页 |
5.3.4 清孔质量控制 | 第53-54页 |
5.3.5 浇筑混凝土的控制 | 第54页 |
5.4 缺陷桩基的处理 | 第54-56页 |
5.5 工程实施效果 | 第56-57页 |
第6章 研究成果及展望 | 第57-58页 |
6.1 研究成果 | 第57页 |
6.2 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61-62页 |
在学期间参加专业实践及工程项目研究工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