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1页 |
| 1.1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 1.2 主要工作及贡献 | 第9-10页 |
| 1.3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0-11页 |
| 第2章 电子地图的相关工作 | 第11-23页 |
| 2.1 电子地图及其数据格式研究 | 第11-14页 |
| 2.2 地图数据格式转换研究 | 第14页 |
| 2.3 地图展现技术研究 | 第14-21页 |
| 2.3.1 瓦片地图金字塔模型 | 第15-20页 |
| 2.3.2 国内外基于HTML5的先进电子地图及地理信息系统 | 第20-21页 |
| 2.4 Web存储机制研究 | 第21-22页 |
| 2.5 小结 | 第22-23页 |
| 第3章 VIMAP混合地图的客户端原型设计 | 第23-77页 |
| 3.1 支持不同类型数据的地图显示模块设计 | 第24-36页 |
| 3.1.1 混合显示的必要性 | 第25页 |
| 3.1.2 混合显示的可行性 | 第25-28页 |
| 3.1.3 混合显示的设计 | 第28-36页 |
| 3.2 地图样式和渲染引擎设计 | 第36-59页 |
| 3.2.1 地图样式设计 | 第37-47页 |
| 3.2.2 基于GeoJSON数据格式的矢量地图渲染引擎设计 | 第47-59页 |
| 3.3 电子地图的控制模块设计 | 第59-66页 |
| 3.3.1 桌面浏览器地图操作设计 | 第60-61页 |
| 3.3.2 移动端地图操作设计 | 第61-63页 |
| 3.3.3 地图事件背后的数据更新和渲染 | 第63-66页 |
| 3.4 地图数据格式转换 | 第66-68页 |
| 3.4.1 OSM2GeoJSON | 第67页 |
| 3.4.2 OBF2GeoJSON | 第67-68页 |
| 3.5 多层地图数据展现:分时矢量路况叠加 | 第68-75页 |
| 3.5.1 分时路况 | 第71-72页 |
| 3.5.2 兼容型多源地图路况 | 第72-75页 |
| 3.6 小结 | 第75-77页 |
| 第4章 VIMAP混合瓦片缓存和传输实验 | 第77-103页 |
| 4.1 服务器端地图数据发布、存储及缓存设计 | 第77-79页 |
| 4.1.1 矢量、图像混合地图数据的发布和文件存储 | 第77-78页 |
| 4.1.2 服务器端地图数据的缓存及扩展 | 第78-79页 |
| 4.1.3 服务器端的响应 | 第79页 |
| 4.2 客户端(浏览器)地图数据的缓存设计 | 第79-83页 |
| 4.2.1 客户端的瓦片缓存设计 | 第79-81页 |
| 4.2.2 图像瓦片的请求方式及缓存 | 第81页 |
| 4.2.3 矢量瓦片的请求方式及缓存 | 第81-82页 |
| 4.2.4 客户端基于地图操作的缓存更新 | 第82-83页 |
| 4.3 服务器端缓存利用实验 | 第83-92页 |
| 4.3.1 实验方案设计 | 第83页 |
| 4.3.2 实验步骤 | 第83-87页 |
| 4.3.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87-92页 |
| 4.4 客户端采用了缓存方案的瓦片传输实验 | 第92-101页 |
| 4.4.1 实验方案设计 | 第92-93页 |
| 4.4.2 实验步骤详述及数据量化说明 | 第93-99页 |
| 4.4.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99-101页 |
| 4.5 小结 | 第101-103页 |
| 第5章 VIMAP混合地图系统开发及测试 | 第103-127页 |
| 5.1 系统架构概述 | 第103-104页 |
| 5.2 服务器端搭建 | 第104页 |
| 5.3 客户端搭建 | 第104-105页 |
| 5.4 交互过程设计与实现 | 第105-107页 |
| 5.5 地图多源瓦片策略及数据转换 | 第107-113页 |
| 5.5.1 四种图像瓦片 | 第107-109页 |
| 5.5.2 三种矢量数据 | 第109-112页 |
| 5.5.3 数据转换及性能评价 | 第112页 |
| 5.5.4 响应策略和预取策略 | 第112-113页 |
| 5.6 与Google地图、OSM地图、百度地图的对比实验 | 第113-126页 |
| 5.6.1 实验设计 | 第113页 |
| 5.6.2 实验过程 | 第113-118页 |
| 5.6.3 不同源的瓦片传输实验结果分析 | 第118-121页 |
| 5.6.4 不同源的地图首屏响应实验结果分析 | 第121-125页 |
| 5.6.5 提升地图响应速度:瓦片异步加载实验 | 第125-126页 |
| 5.7 小结 | 第126-127页 |
| 结论 | 第127-133页 |
| 1 本文的总结 | 第127-128页 |
| 2 主要贡献与创新 | 第128-130页 |
| 3 前景和展望 | 第130-13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3-135页 |
| 附录 | 第135-13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第136-137页 |
| 致谢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