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商店在智慧生活供给侧改革中的创新与管理研究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1 绪论 | 第9-16页 |
| 1.1 研究意义与背景 | 第9-11页 |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1-13页 |
| 1.2.1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 1.2.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1.3 论文结构与创新点 | 第13-16页 |
| 1.3.1 论文结构 | 第13-14页 |
| 1.3.2 论文创新点 | 第14-16页 |
| 2 自动售卖机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 2.1 国外自动售卖机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2.2 国内自动售卖机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 3 机器人商店在智慧生活供给侧改革中的意义 | 第19-21页 |
| 3.1 打造“智慧生活”新样板 | 第19页 |
| 3.2 创新供给侧供给模式 | 第19页 |
| 3.3 丰富供给侧产品门类 | 第19页 |
| 3.4 提高效率 | 第19页 |
| 3.5 实现价格优化 | 第19-20页 |
| 3.6 扁平化的供给侧与需求侧直通渠道 | 第20-21页 |
| 4 目前自动售卖机的商业供给模式及其局限 | 第21-33页 |
| 4.1 目前国外自动售卖机的供给模式 | 第21-25页 |
| 4.1.1 国外自动售卖机的机械结构 | 第21-22页 |
| 4.1.2 国外自动售卖机的场景选择 | 第22-23页 |
| 4.1.3 国外自动售卖机供给品类 | 第23-24页 |
| 4.1.4 国外自动售卖机供给机制分析 | 第24页 |
| 4.1.5 优势与不足 | 第24-25页 |
| 4.2 目前国内自动售卖机的供给模式 | 第25-27页 |
| 4.2.1 国内自动售卖机的机械结构 | 第25-26页 |
| 4.2.2 国内自动售卖机的场景选择 | 第26-27页 |
| 4.2.3 国内自动售卖机供给品类 | 第27页 |
| 4.3 国内自动售卖机用户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 第27-31页 |
| 4.3.1 问卷调查 | 第27-30页 |
| 4.3.2 调查小结 | 第30-31页 |
| 4.4 目前国内自动售卖机的供给模式存在的局限 | 第31-33页 |
| 4.4.1 供给方式的单一性 | 第31页 |
| 4.4.2 需求选择的被动性 | 第31页 |
| 4.4.3 供给与需求匹配缺乏弹性 | 第31页 |
| 4.4.4 与社会、经济发展严重不对称 | 第31-33页 |
| 5 机器人商店的设计原理与供给模式 | 第33-46页 |
| 5.1 机器人商店的设计原理 | 第33-34页 |
| 5.1.1 机械性原理 | 第33-34页 |
| 5.1.2 智能化供给模式 | 第34页 |
| 5.2 使用场景 | 第34-43页 |
| 5.2.1 田野调查 | 第34-36页 |
| 5.2.2 调查小结 | 第36-43页 |
| 5.3 运营的基本经济性分析 | 第43-46页 |
| 5.3.1 基本赢利点 | 第43-44页 |
| 5.3.2 环境改造核算 | 第44页 |
| 5.3.3 边际效应分析 | 第44页 |
| 5.3.4 经济效益分析小结 | 第44-46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46-48页 |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46页 |
| 6.2 局限性 | 第46-47页 |
| 6.3 进一步研究 | 第47-48页 |
| 结论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 附录 | 第51-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