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顿式”的建构与渐离—蒂姆·波顿电影的审美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三)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 | 第14-16页 |
一、反哥特:从艺术人格到艺术创造 | 第16-32页 |
(一)哥特式波顿:艺术人格的起源 | 第16-21页 |
1.“孤独”的波顿 | 第17-19页 |
2.“黑暗”的波顿 | 第19-21页 |
(二)“波顿式”哥特:艺术创造的实践 | 第21-32页 |
1.人物:邪恶与善良 | 第22-25页 |
2.色彩:昏暗与鲜亮 | 第25-28页 |
3.音乐:叶夫曼的变奏 | 第28-32页 |
二、非童话:从审美共性到审美个性 | 第32-49页 |
(一)童话式波顿:与童话文学的共性 | 第33-43页 |
1.“童性”的话语 | 第33-36页 |
2.模糊的时空 | 第36-39页 |
3.简洁的结构 | 第39-41页 |
4.温情的内核 | 第41-43页 |
(二)“波顿式”童话:于波顿电影中的个性 | 第43-49页 |
1.全龄向童话 | 第43-45页 |
2.死亡美学 | 第45-47页 |
3.隐喻与讽刺 | 第47-49页 |
三、反波顿:“波顿式”的从与去 | 第49-62页 |
(一)“波顿式”审美内容:反叛的内核 | 第49-55页 |
1.对限定模式的打破 | 第50-52页 |
2.对常规观念的反抗 | 第52-53页 |
3.对意识形态的超越 | 第53-55页 |
(二)“波顿式”审美形式:对立与互融 | 第55-57页 |
(三)“波顿式”审美前瞻:波顿的渐离 | 第57-62页 |
结语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第66-67页 |
附录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