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政治制度与国家机构论文--政治制度论文--公民权利与义务论文

政府治理中公民网络参与问题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导论第10-18页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0-11页
        (一)研究背景第10页
        (二)研究意义第10-11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6页
        (一)国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二)国内研究现状第13-15页
        (三)研究述评第15-16页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6-17页
        (一)研究思路第16-17页
        (二)研究方法第17页
    四、创新及不足之处第17-18页
        (一)创新之处第17页
        (二)不足之处第17-18页
第二章 政府治理中公民网络参与的理论阐释第18-30页
    一、公民网络参与概述第18-21页
        (一)公民网络参与的概念第18-19页
        (二)公民网络参与的特征第19-21页
    二、政府治理中公民网络参与的理论基础第21-23页
        (一)治理理论第21-22页
        (二)协商民主理论第22-23页
    三、政府治理中公民网络参与的主要途径第23-27页
        (一)网络论坛第23-24页
        (二)政府门户网站第24页
        (三)微博第24-25页
        (四)微信第25-26页
        (五)政务客户端第26-27页
    四、政府治理中公民网络参与的价值探析第27-30页
        (一)拓宽参与渠道,促进政民沟通第27页
        (二)增强公民参与意识,提升公民参与热情第27-28页
        (三)利于监督政府行为,打造高效廉洁政府第28页
        (四)推动政府管理体制改革,降低行政成本第28-30页
第三章 政府治理中公民网络参与的案例分析第30-40页
    一、对网络事件的监督:“表哥”杨达才事件第30-33页
        (一)事件回顾第30-31页
        (二)案例评析第31-33页
    二、多元参与主体合作治理:微博打拐第33-40页
        (一)案例简介第33-34页
        (二)“微博打拐”的运行机制:合作治理第34-37页
        (三)“微博打拐”对政府治理的启示第37-40页
第四章 政府治理中公民网络参与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第40-50页
    一、政府治理中公民网络参与存在的问题第40-46页
        (一)公民网络参与的不均衡性第40-44页
        (二)公民网络参与的非理性第44页
        (三)公民网络参与的群体极化现象第44-45页
        (四)政府网站建设滞后第45-46页
    二、政府治理中公民网络参与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46-50页
        (一)“数字鸿沟”导致公民网络参与的不平衡第46-47页
        (二)公民参与意识和自身参与素质影响公民理性参与第47页
        (三)网络特性和从众心理引发群体极化现象第47-48页
        (四)政府官本位思想与政府信息化程度低第48-50页
第五章 完善政府治理中公民网络参与的对策第50-54页
    一、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第50-51页
        (一)大力开展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第50页
        (二)加强政府网站建设第50-51页
    二、培育理性网络参与主体第51-52页
        (一)加强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第51页
        (二)提高公民的理性参与能力第51-52页
    三、加强公民网络参与的法制化建设第52页
    四、强化政府责任意识,增强政府回应力第52-54页
结语第54-56页
参考文献第56-58页
致谢第58-59页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59-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政治生态问题根源与平衡机制研究
下一篇:台湾地区新世代政治认同现状及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