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轻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纺织、印染工业论文

脱色菌种的筛选及脱色性能的研究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前言第11-19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1 纺织染料的分类第11-12页
    1.2 染料的发色机理第12-13页
    1.3 纺织染料废水的处理方法第13-14页
    1.4 偶氮染料脱色机理第14-15页
    1.5 我国纺织废水的现状第15-16页
    1.6 运用酵母菌脱色第16-17页
    1.7 课题的研究意义和方法内容第17-19页
        1.7.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7页
        1.7.2 研究的内容第17-19页
第二章 微生物菌种的培养及脱色菌种的筛选第19-30页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第19-22页
    2.2 试验方法第22-23页
        2.2.1 菌种的活化与纯化第22页
        2.2.2 菌种脱色能力的初步筛选第22页
        2.2.3 菌种脱色能力鉴定第22-23页
    2.3.解脂假丝酵母最适培养条件的确定第23-24页
        2.3.1 不同pH值对解脂假丝酵母的影响第23页
        2.3.2 不同温度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第23页
        2.3.3 不同碳源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第23页
        2.3.4 不同氮源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第23页
        2.3.5 不同转速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第23-24页
        2.3.6 解脂假丝酵母生长曲线第24页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24-29页
        2.4.1 脱色性能的初步筛选结果第24页
        2.4.2 脱色能力测试的结果第24-25页
        2.4.3 不同pH值对解脂假丝酵母生长的影响第25页
        2.4.4 温度对B16生长的影响第25页
        2.4.5 不同碳源对B16的生长状况的影响第25-27页
        2.4.6 不同氮源对B16的生长的影响第27-28页
        2.4.7 转速对B16生长的影响第28页
        2.4.8 B16的生长曲线第28-29页
    2.5 结论第29-30页
第三章 菌体B16对偶氮染料的脱色及条件的优化第30-45页
    3.1 实验材料与器材第30-31页
    3.2 酸性红 3G的脱色条件的研究第31-33页
        3.2.1 不同碳源对脱色的影响第31页
        3.2.2 不同氮源对脱色的影响第31-32页
        3.2.3 不同温度对脱色的影响第32页
        3.2.4 不同染料浓度对脱色的影响第32页
        3.2.5 染料的加入时间对脱色的影响第32页
        3.2.6 菌种接种量对脱色的影响第32页
        3.2.7 金属离子对脱色的影响第32页
        3.2.8 不同pH值对脱色的影响第32-33页
    3.3 实验结果分析第33-37页
        3.3.1 不同碳源对酸性红 3G脱色的影响第33-34页
        3.3.2 不同氮源对酸性红 3G脱色的影响第34-35页
        3.3.3 不同温度对酸性红 3G脱色的影响第35页
        3.3.4 不同染料浓度对酸性红 3G脱色的影响第35-36页
        3.3.5 染料加入的时间对脱色效果的影响第36页
        3.3.6 菌种B16的接种量对脱色效果的影响第36-37页
        3.3.7 金属离子对染料脱色率的影响第37页
        3.3.8 不同pH值对染料脱色效果的影响第37页
    3.4 响应面法优化B16脱色条件第37-38页
        3.4.1 Plackett-Burman设计筛选影响脱色的显著因素第37-38页
        3.4.2 最陡爬坡实验第38页
        3.4.3 响应面实验方法第38页
        3.4.4 回归模型的验证第38页
        3.4.5 B16菌种对染料脱色的广谱性第38页
    3.5 结果与分析第38-44页
        3.5.1 Plackett-Burman实验结果第38-39页
        3.5.2 最陡爬坡实验确定中心点第39-40页
        3.5.3 响应面设计确定显著影响因子的最佳值第40-43页
        3.5.4 回归模型的验证第43-44页
        3.5.5 B16菌种对染料脱色的广谱性第44页
    3.6 结论第44-45页
第四章 菌体固定化前后脱色性能的对比第45-56页
    4.1 实验仪器与材料第45-46页
        4.1.1 实验仪器第45页
        4.1.2 实验试剂第45页
        4.1.3 实验溶液的配制第45-46页
    4.2 不同因素对菌体固定化前后脱色效果的影响第46-47页
        4.2.1 菌体固定前后脱色效率第46页
        4.2.2 温度对固定化前后菌体脱色率的影响第46页
        4.2.3 pH对固定菌体脱色效率的影响第46页
        4.2.4 固定菌体的耐盐性分析第46-47页
        4.2.5 固定菌体的重复性测试第47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47-49页
        4.3.1 菌体固定前后脱色效率结果第47页
        4.3.2 温度对固定化前后菌体脱色率的影响结果第47-48页
        4.3.3 pH对固定菌体脱色效率影响的结果第48-49页
        4.3.4 固定前后菌体的耐盐性结果分析第49页
        4.3.5 固定前后菌体的重复性测试结果第49页
    4.4 降解产物及脱色机理的初步分析第49-52页
        4.4.1 紫外光谱第49-50页
        4.4.2 红外光谱第50页
        4.4.3 促使染料脱色物质的确定第50-51页
        4.4.4 脱色前后菌体形态的变化第51-52页
    4.5 结果与分析第52-54页
        4.5.1 紫外光谱分析第52页
        4.5.2 红外光谱分析第52-53页
        4.5.3 使染料脱色物质的确定第53-54页
        4.5.4 脱色前后菌体形态的变化第54页
    4.6 结论第54-56页
第五章 总结及存在的问题第56-58页
    5.1 总结第56-57页
    5.2 问题与展望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2页
致谢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乌鲁木齐地区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基本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下一篇:基于埃博拉病毒药理学的免疫系统建模与计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