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设区的市立法权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1章 我国设区的市立法权概述 | 第11-23页 |
1.1 我国设区的市立法权的概念 | 第11-15页 |
1.1.1 立法权 | 第11-12页 |
1.1.2 设区的市立法权 | 第12-15页 |
1.2 我国设区的市立法权的特征 | 第15-18页 |
1.2.1 不完整性 | 第15-16页 |
1.2.2 从属性 | 第16-17页 |
1.2.3 地方特色性 | 第17-18页 |
1.3 赋予我国设区的市立法权的意义 | 第18-23页 |
1.3.1 有利于实现立法权的合理配置 | 第18-19页 |
1.3.2 有利于实现地方治理的法治化 | 第19-20页 |
1.3.3 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 第20-21页 |
1.3.4 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公众参与 | 第21-23页 |
第2章 设区的市立法权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 第23-29页 |
2.1 设区的市立法权界定不清晰 | 第23-24页 |
2.1.1 设区的市立法权内容界定不清晰 | 第23-24页 |
2.1.2 立法主体间权限范围界定不清晰 | 第24页 |
2.2 立法法修改前后规定的不融贯 | 第24-25页 |
2.3 设区的市立法沦为自利性利益的保护伞 | 第25-26页 |
2.4 立法者能力不足、立法质量堪忧 | 第26-27页 |
2.5 设区的市立法权监督机制不完善 | 第27-29页 |
第3章 完善设区的市立法权的原则 | 第29-33页 |
3.1 法治原则 | 第29-30页 |
3.1.1 程序合法性原则 | 第29-30页 |
3.1.2 内容合法性原则 | 第30页 |
3.2 民主原则 | 第30-31页 |
3.3 统筹兼顾原则 | 第31-33页 |
第4章 完善设区的市立法权的具体对策 | 第33-44页 |
4.1 明确设区的市立法权限范围 | 第33-34页 |
4.2 解决较大的市的立法问题 | 第34-35页 |
4.3 有效平衡各方利益 | 第35-37页 |
4.3.1 明确部门职责范围 | 第35-36页 |
4.3.2 激活公众参与 | 第36-37页 |
4.3.3 探索委托起草模式 | 第37页 |
4.4 加强立法队伍建设、提升立法质量 | 第37-39页 |
4.5 完善立法监督体制 | 第39-44页 |
4.5.1 完善批准制度,建立评估制度 | 第39-40页 |
4.5.2 与司法监督有效衔接 | 第40-42页 |
4.5.3 加强公众监督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