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园艺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观赏园艺类病虫害论文

百合斑驳病毒dsRNA介导的抗病性研究

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页
引言第7-8页
1 文献综述第8-18页
    1.1 百合斑驳病毒(LMoV)研究进展第8-11页
        1.1.1 LMoV概述第8页
        1.1.2 LMoV的基因组学第8页
        1.1.3 LMoV侵染对百合的生理病理影响第8-9页
        1.1.4 LMoV的检测第9-10页
        1.1.5 LMoV的常规防治第10-11页
    1.2 RNAi技术第11-13页
        1.2.1 RNAi的发现第11页
        1.2.2 RNAi的作用机制第11-13页
    1.3 RNA沉默防治植物病毒的研究进展第13-15页
        1.3.1 植物抗病毒基因工程的发展第13-15页
        1.3.2 病毒对植物RNA沉默的抑制第15页
    1.4 原核表达dsRNA进行植物抗病毒的研究进展第15-17页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第17-18页
2 ihpRNA干扰载体的构建第18-28页
    2.1 实验材料和试剂第18页
    2.2 实验方法第18-24页
        2.2.1 感病百合叶片总RNA的提取第18-19页
        2.2.2 LMoV CI基因的获得第19-20页
        2.2.3 重组质粒pMD~(TM)18-CI的获得第20-21页
        2.2.4 CI_(517)、CI_(295)、CP_(400)正反片段的获得第21-22页
        2.2.5 OZ-LIC法构建ihpRNA干扰载体第22-24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4-26页
        2.3.1 重组质粒pMD~(TM)18-CI的获得第24-25页
        2.3.2 CI_(517)、CI_(295)、CP_(400)正反片段的获得第25-26页
        2.3.3 ihpRNA干扰载体的获得第26页
    2.4 讨论第26-27页
    2.5 小结第27-28页
3 瞬时表达检测ihpRNA干扰载体的抗性第28-33页
    3.1 实验材料和试剂第28页
    3.2 实验方法第28-30页
        3.2.1 农杆菌工程菌的获得第28-29页
        3.2.2 农杆菌渗入法介导的瞬时表达第29页
        3.2.3 瞬时干扰作用的抗性检测第29-30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30-32页
        3.3.1 农杆菌工程菌的获得第30-31页
        3.3.2 瞬时干扰作用的抗性效果第31-32页
    3.4 讨论第32页
    3.5 小结第32-33页
4 原核表达LMoV编码基因同源dsRNA的研究第33-41页
    4.1 实验材料和试剂第33页
    4.2 实验方法第33-36页
        4.2.1 LMoV-dsRNA表达载体的构建第33-34页
        4.2.2 LMoV-dsRNA原核表达工程菌的构建第34-35页
        4.2.3 LMoV-dsRNA的诱导表达第35页
        4.2.4 LMoV-dsRNA的鉴定第35-36页
        4.2.5 LMoV-dsRNA的诱导条件优化第36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36-40页
        4.3.1 LMoV-dsRNA表达载体的构建第36-37页
        4.3.2 LMoV-dsRNA原核表达工程菌的构建第37-38页
        4.3.3 LMoV-dsRNA的诱导表达第38页
        4.3.4 LMoV-dsRNA的诱导条件优化第38-40页
    4.4 讨论第40页
    4.5 小结第40-41页
5 LMoV-dsRNA的抗病性鉴定第41-51页
    5.1 实验材料和试剂第41页
    5.2 实验方法第41-44页
        5.2.1 高压破碎法制备dsRNA粗制品第41页
        5.2.2 异丙醇沉淀法提取dsRNA第41页
        5.2.3 dsRNA粗制品的稳定性检测第41-42页
        5.2.4 dsRNA的抗病分析第42-44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44-49页
        5.3.1 LMoV-dsRNA的稳定性检测结果第44-45页
        5.3.2 百合的发病情况第45-46页
        5.3.3 RT-PCR检测第46-48页
        5.3.4 实时定量分析第48-49页
    5.4 讨论第49-50页
    5.5 小结第50-51页
6 结论与展望第51-52页
    6.1 结论第51页
    6.2 有待进一步开展的工作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7页
附录A 常用培养基、缓冲液及抗生素配方第57-60页
附录B 实验所用仪器第60-61页
附录C 实验所用质粒图谱及基因序列第61-6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64-65页
致谢第65-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永久性基本农田确定指标及方法研究--以金普新区为例
下一篇:芒草细胞壁降解中的多糖变化和NcPMO-2在植物中功能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