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4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对象 | 第9-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3页 |
1.1.2 研究对象 | 第13-14页 |
1.1.3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1-22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1.4 研究的方法与框架 | 第22-24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23-24页 |
第二章 乡村产业更新与乡村景观基础理论解析 | 第24-43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4-28页 |
2.1.1 乡村 | 第24-25页 |
2.1.2 乡村景观 | 第25-26页 |
2.1.3 乡村产业更新 | 第26-28页 |
2.2 产业更新视角下的乡村景观价值 | 第28-30页 |
2.2.1 乡村景观的生态价值 | 第29页 |
2.2.2 乡村景观的生产价值 | 第29页 |
2.2.3 乡村景观的生活价值 | 第29-30页 |
2.2.4 乡村景观的保护价值 | 第30页 |
2.3 乡村产业更新与乡村景观的关系和意义 | 第30-32页 |
2.3.1 乡村产业更新与乡村景观的关系 | 第30-32页 |
2.3.2 乡村产业更新对乡村景观的意义 | 第32页 |
2.4 产业更新视角下的乡村景观理论基础 | 第32-41页 |
2.4.1 以景观生态学为基础的乡村景观设计 | 第32-37页 |
2.4.2 循环经济理论下的乡村景观方向 | 第37-39页 |
2.4.3 可持续发展理论下的乡村经济和乡村景观的发展 | 第39-41页 |
2.5 小结 | 第41-43页 |
第三章 产业更新视角下的东许村景观设计分析 | 第43-62页 |
3.1 东许村现状条件分析 | 第43-50页 |
3.1.1 东许村建设背景条件 | 第43-44页 |
3.1.2 东许村自然与资源条件 | 第44-48页 |
3.1.3 东许村人文与经济条件 | 第48-50页 |
3.2 东许自然村现状问题 | 第50-52页 |
3.2.1 产业问题 | 第50-51页 |
3.2.2 环境问题 | 第51页 |
3.2.3 文化问题 | 第51-52页 |
3.2.4 综合评价 | 第52页 |
3.3 东许村景观设计原则 | 第52-54页 |
3.3.1 产业更新性原则 | 第52-53页 |
3.3.2 整体统一性原则 | 第53页 |
3.3.3 生态文明性原则 | 第53-54页 |
3.4 乡村景观设计方法 | 第54-61页 |
3.4.1 自然性的生态型景观设计方法 | 第54-55页 |
3.4.2 农业性的生产型景观设计方法 | 第55-56页 |
3.4.3 形态性的聚落型景观设计方法 | 第56-58页 |
3.4.4 功能性的基础设施型景观设计方法 | 第58-60页 |
3.4.5 设计方法总结 | 第60-61页 |
3.5 小结 | 第61-62页 |
第四章 东许村乡村景观设计实践 | 第62-82页 |
4.1 东许村乡村景观设计思路 | 第62-64页 |
4.1.1 主题定位 | 第62页 |
4.1.2 建设目标 | 第62-63页 |
4.1.3 设计要点 | 第63页 |
4.1.4 设计路径 | 第63-64页 |
4.2 产业更新视角下的乡村空间重构 | 第64-69页 |
4.2.1 乡村空间结构分析 | 第64-67页 |
4.2.2 乡村空间重构依据 | 第67-68页 |
4.2.3 乡村空间重构设计 | 第68-69页 |
4.3 产业发展下的布局空间设计 | 第69-77页 |
4.3.1 生态自然路带空间 | 第69-71页 |
4.3.2 产业功能业态空间 | 第71-75页 |
4.3.3 重要节点观赏空间 | 第75-77页 |
4.4 产业更新发展的表现 | 第77-81页 |
4.4.1 传统农业的更新 | 第77-78页 |
4.4.2 休闲产业的置入 | 第78-80页 |
4.4.3 业态运行的保障 | 第80-8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结论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