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车镇凹陷大王北洼陷沙二段滩坝沉积体系与分布预测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前言第10-17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0-14页
        1.2.1 层序地层学的发展和研究现状第10-12页
        1.2.2 滩坝砂体隐蔽油气藏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3 研究区勘探开发现状第13-14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第14-15页
    1.4 完成的工作量第15-16页
    1.5 主要的成果和认识第16-17页
2 区域地质概况第17-24页
    2.1 区域构造背景第17-21页
        2.1.1 断裂体系发育第17-19页
        2.1.2 构造单元划分第19-20页
        2.1.3 区域构造演化第20-21页
    2.2 地层和沉积特征第21-24页
3 大王北洼陷沙二段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第24-34页
    3.1 层序界面划分和对比的一般原则第24-26页
    3.2 层序界面的识别第26-28页
        3.2.1 三级层序界面的识别第26页
        3.2.2 四级层序界面的识别第26-27页
        3.2.3 五级层序的划分第27-28页
    3.3 层序地层对比第28-30页
    3.4 层序地层分布特征第30-34页
4 大王北洼陷沙二段滩坝沉积体系分析第34-59页
    4.1 大王北洼陷沙二段沉积体系构成第34-37页
    4.2 沙二段滩坝沉积特征第37-44页
        4.2.1 滩坝砂体总的沉积特征第37-40页
        4.2.2 滩砂和坝砂的差异性第40-44页
    4.3 大王北洼陷沙二段连井沉积相分析第44-49页
    4.4 大王北洼陷沙二段沉积体系的平面分布特征第49-59页
        4.4.1 旋回6(C6)时期沉积体系的平面分布特征第49-51页
        4.4.2 旋回5(C5)时期沉积体系的平面分布特征第51-53页
        4.4.3 旋回4(C4)时期沉积体系的平面分布特征第53-54页
        4.4.4 旋回3(C3)时期沉积体系的平面分布特征第54-56页
        4.4.5 旋回2(C2)时期沉积体系的平面分布特征第56-57页
        4.4.6 大王北洼陷沙二段沉积体系的平面分布特征第57-59页
5 大王北洼陷沙二段滩坝砂体控制因素分析第59-64页
    5.1 滩坝形成的地质控制因素第59-61页
        5.1.1 充足的物源供给是滩坝砂体富集的关键第59页
        5.1.2 水动力的能量平衡带是坝砂发育的有利位置第59页
        5.1.3 区域不整合面之上断坳转换的盆地构型有利于滩坝的形成第59-60页
        5.1.4 湖盆频繁的扩张和收缩改造是滩坝形成的重要因素第60页
        5.1.5 三角洲前缘的滩坝与三角洲呈此消彼长的进退关系第60-61页
    5.2 滩坝发育位置的预测第61-62页
    5.3 大王北洼陷沙二段的沉积模式第62-64页
6 大王北洼陷沙二段滩坝储层评价与预测第64-71页
    6.1 滩坝储层的物性和含油性评价第64-66页
        6.1.1 研究区储层物性特征第64-65页
        6.1.2 滩砂和坝砂的岩性、物性和含油性特征及控制因素第65-66页
    6.2 不同区带的滩坝的岩性、物性和含油性特征及控制因素第66-68页
    6.3 大王北洼陷沙二段有利区带评价与预测第68-71页
        6.3.1 石油地质条件分析第68-69页
        6.3.2 大王北洼陷沙二段有利区带预测第69-71页
7 结论第71-72页
致谢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松辽盆地朝长地区扶余油层构造演化与断层封闭性研究
下一篇:含氮类金属萘酞菁配合物的合成及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