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25页 |
1 有机磷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1 有机磷农药 | 第13-14页 |
1.2 有机磷农药残留检测方法及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现状 | 第14-17页 |
1.2.1 气相色谱法(GC) | 第14-15页 |
1.2.2 高效液相色谱(HPLC) | 第15页 |
1.2.3 免疫分析法(IA) | 第15-16页 |
1.2.4 酶抑制法(EIM) | 第16页 |
1.2.5 生物传感器 | 第16页 |
1.2.6 其他方法 | 第16-17页 |
2 化学发光简介 | 第17-23页 |
2.1 化学发光的原理 | 第17-18页 |
2.2 化学发光体系的主要类型 | 第18-21页 |
2.2.1 鲁米诺化学发光反应体系 | 第18页 |
2.2.2 过氧化草酸酯类(Peroxyoxalate)化学发光反应体系 | 第18-19页 |
2.2.3 吖啶酯化学发光反应体系 | 第19-20页 |
2.2.4 钌(II)-联吡啶配合物化学发光反应体系 | 第20页 |
2.2.5 高锰酸钾化学发光反应体系 | 第20页 |
2.2.6 1,2-二氧杂环丁烷类化学发光体系 | 第20页 |
2.2.7 Ce(IV)化学发光反应体系 | 第20-21页 |
2.2.8 N-溴代琥珀酰亚胺化学发光体系 | 第21页 |
2.2.9 其它化学发光反应体系 | 第21页 |
2.3 化学发光法的应用 | 第21-23页 |
2.3.1 化学发光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2.3.2 化学发光法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3 研究背景及目的 | 第23页 |
4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倍硫磷的化学发光分析研究 | 第25-3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6-28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26页 |
1.2 试剂及仪器 | 第26页 |
1.2.1 主要试剂 | 第26页 |
1.2.2 主要仪器 | 第26页 |
1.3 实验方法 | 第26-28页 |
1.3.1 化学发光静态检测装置及操作过程 | 第26页 |
1.3.2 反应体系的选择 | 第26-27页 |
1.3.3 溶液注射顺序的选择 | 第27页 |
1.3.4 增敏剂的选择 | 第27页 |
1.3.5 单因素试验 | 第27页 |
1.3.6 正交试验 | 第27-28页 |
1.3.7 干扰试验 | 第28页 |
1.3.8 样品制备 | 第28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28-34页 |
2.1 反应体系的选择 | 第28页 |
2.2 溶液注射顺序的选择 | 第28-29页 |
2.3 增敏剂的选择 | 第29页 |
2.4 单因素实验 | 第29-32页 |
2.4.1 Luminol浓度的影响 | 第29-30页 |
2.4.2 H_2O_2浓度的影响 | 第30页 |
2.4.3 反应介质pH的影响 | 第30-31页 |
2.4.4 NaBr浓度的影响 | 第31-32页 |
2.5 正交试验 | 第32页 |
2.6 干扰试验 | 第32-33页 |
2.7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3页 |
2.8 样品分析 | 第33-34页 |
3 结论 | 第34-35页 |
第三章 辛硫磷、毒死蜱、杀螟硫磷的化学发光分析研究 | 第35-4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8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36页 |
1.2 试剂及仪器 | 第36页 |
1.2.1 主要试剂 | 第36页 |
1.2.2 主要仪器 | 第36页 |
1.3 实验方法 | 第36-38页 |
1.3.1 化学发光静态检测装置及操作过程 | 第36页 |
1.3.2 增敏剂的选择 | 第36-37页 |
1.3.3 单因素试验 | 第37页 |
1.3.4 正交试验 | 第37页 |
1.3.5 干扰试验 | 第37页 |
1.3.6 样品制备 | 第37-38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38-46页 |
2.1 增敏剂的选择 | 第38-39页 |
2.2 单因素试验 | 第39-41页 |
2.2.1 Luminol浓度的影响 | 第39页 |
2.2.2 H_2O_2浓度的影响 | 第39-40页 |
2.2.3 反应介质pH的影响 | 第40页 |
2.2.4 NaCl浓度的影响 | 第40-41页 |
2.3 正交试验 | 第41-43页 |
2.4 干扰试验 | 第43页 |
2.5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3-44页 |
2.6 样品分析 | 第44-46页 |
2.6.1 样品中辛硫磷含量的测定 | 第44-46页 |
2.6.2 样品中毒死蜱和杀螟硫磷含量的测定 | 第46页 |
3 结论 | 第46-48页 |
第四章 敌敌畏的化学发光分析研究 | 第48-5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0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49页 |
1.2 试剂及仪器 | 第49页 |
1.2.1 主要试剂 | 第49页 |
1.2.2 主要仪器 | 第49页 |
1.3 实验方法 | 第49-50页 |
1.3.1 化学发光静态检测装置及操作过程 | 第49页 |
1.3.2 增敏剂的选择 | 第49页 |
1.3.3 单因素试验 | 第49页 |
1.3.4 正交试验 | 第49-50页 |
1.3.5 干扰试验 | 第50页 |
1.3.6 样品制备 | 第50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50-55页 |
2.1 增敏剂的选择 | 第50-51页 |
2.2 单因素实验 | 第51-53页 |
2.2.1 Luminol浓度的影响 | 第51-52页 |
2.2.2 H_2O_2浓度的影响 | 第52页 |
2.2.3 反应介质pH的影响 | 第52-53页 |
2.2.4 CTMAB浓度的影响 | 第53页 |
2.3 正交试验 | 第53-54页 |
2.4 干扰试验 | 第54页 |
2.5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54-55页 |
2.6 样品分析 | 第55页 |
3 结论 | 第55-56页 |
第五章 磷胺的化学发光分析研究 | 第56-6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7-58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57页 |
1.2 试剂及仪器 | 第57页 |
1.2.1 主要试剂 | 第57页 |
1.2.2 主要仪器 | 第57页 |
1.3 实验方法 | 第57-58页 |
1.3.1 化学发光静态检测装置及操作过程 | 第57页 |
1.3.2 增敏剂的选择 | 第57页 |
1.3.3 单因素试验 | 第57页 |
1.3.4 正交试验 | 第57-58页 |
1.3.5 干扰试验 | 第58页 |
1.3.6 样品制备 | 第58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58-63页 |
2.1 增敏剂的选择 | 第58-59页 |
2.2 单因素试验 | 第59-61页 |
2.2.1 Luminol浓度的影响 | 第59-60页 |
2.2.2 H_2O_2浓度的影响 | 第60页 |
2.2.3 反应介质pH的影响 | 第60-61页 |
2.2.4 SDBS浓度的影响 | 第61页 |
2.3 正交试验 | 第61-62页 |
2.4 干扰试验 | 第62页 |
2.5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62-63页 |
2.6 样品分析 | 第63页 |
3 结论 | 第63-64页 |
第六章 化学发光机理及增敏剂增敏机理初探 | 第64-7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4-65页 |
1.1 主要试剂 | 第64页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64-65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65-73页 |
2.1 化学发光机理探讨 | 第65-71页 |
2.1.1 化学发光动力学曲线 | 第65-66页 |
2.1.2 荧光光谱结果分析 | 第66-68页 |
2.1.3 紫外吸收光谱结果分析 | 第68-69页 |
2.1.4 化学发光机理探讨 | 第69-71页 |
2.2 结构与化学发光现象之间的关系 | 第71-72页 |
2.3 增敏剂增敏机理初探 | 第72-73页 |
2.3.1 表面活性剂增敏机理初探 | 第72-73页 |
2.3.2 无机盐增敏机理初探 | 第73页 |
3 结论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附录1:主要试剂 | 第85-86页 |
附录2: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目录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