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IPTV 背景分析 | 第13-27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2 IPTV 业务背景研究 | 第14-16页 |
1.2.1 IPTV 业务情况研究 | 第14-15页 |
1.2.2 IPTV 业务模式的研究 | 第15-16页 |
1.3 IPTV 技术背景分析 | 第16-23页 |
1.3.1 IPTV 功能结构分析 | 第16-17页 |
1.3.2 IPTV 网络架构分析 | 第17-23页 |
1.4 IPTV 业务的服务质量需求分析 | 第23-26页 |
1.4.1 业务评价标准分析 | 第23-24页 |
1.4.2 对承载网需求分析 | 第24-26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二章 QoS 技术发展研究 | 第27-39页 |
2.1 QoS 概念的引入 | 第27-28页 |
2.2 QoS 关键指标分析 | 第28-30页 |
2.2.1 可用性 | 第28页 |
2.2.2 吞吐量 | 第28-29页 |
2.2.3 时延 | 第29页 |
2.2.4 时延变化 | 第29页 |
2.2.5 丢包 | 第29-30页 |
2.3 拥塞问题分析 | 第30-31页 |
2.4 QoS 服务类型比较 | 第31-38页 |
2.4.1 Best-Effort (BE): 尽力发送服务模型 | 第31页 |
2.4.2 Int-Serv: 综合服务模型分析 | 第31-33页 |
2.4.3 Diff-Serv:差分服务模型分析 | 第33-37页 |
2.4.4 QoS 服务类型比较 | 第37-3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IPTV 承载网组网结构改造的探讨 | 第39-48页 |
3.1 承载网络结构现状分析 | 第39页 |
3.2 现有组网结构对QoS 影响的分析 | 第39-43页 |
3.2.1 业务分离模式对QoS 的影响分析 | 第41页 |
3.2.2 组播点改造方案探讨 | 第41-43页 |
3.2.3 独立平面承载模式的探讨 | 第43页 |
3.3 组网结构改造方法探讨 | 第43-47页 |
3.3.1 近期过渡改造方案探讨 | 第43-45页 |
3.3.2 远期目标实施方案探讨 | 第45-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QoS 部署方法的改进 | 第48-57页 |
4.1 流量管理方法分析 | 第48-52页 |
4.1.1 分类和标记 | 第48-49页 |
4.1.2 拥塞管理-队列调度 | 第49-51页 |
4.1.3 限速和整形 | 第51-52页 |
4.2 电信承载网的QoS 模型分析 | 第52-54页 |
4.3 QoS 部署策略的改进 | 第54-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直播和组播业务的端到端QoS 实现探讨 | 第57-66页 |
5.1 QoS 部署的一般原则 | 第57页 |
5.2 直播业务的端到端QoS 实现探讨 | 第57-62页 |
5.2.1 承载直播业务的基本方法研究 | 第57-59页 |
5.2.2 直播业务端到端QoS 实现方案探讨 | 第59-62页 |
5.3 点播业务的端到端QoS 实现探讨 | 第62-6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六章 现网QoS 部署测试实例 | 第66-75页 |
6.1 测试情况概述 | 第66-67页 |
6.1.1 测试目的 | 第66页 |
6.1.2 理论依据 | 第66-67页 |
6.1.3 测试检验方法 | 第67页 |
6.2 测试环境及部署方案 | 第67-70页 |
6.2.1 城域网设备情况 | 第67-68页 |
6.2.2 QoS 部署计划 | 第68页 |
6.2.3 网络各层面部署 | 第68-70页 |
6.3 QoS 部署工作步骤 | 第70-71页 |
6.4 测试结果 | 第71-74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第75-78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75-76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缩略语(附录1) | 第80-82页 |
1PTV 业务性能指标(附录 2) | 第82-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