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免疫学论文--免疫生物学论文--免疫分子生物学(免疫化学)论文

HIV-1 Vif诱导蛋白酶体途径降解APOBEC3蛋白过程中泛素化作用的研究

提要第4-8页
第1章 前言第8-26页
    1.1 背景知识第8-22页
        1.1.1 HIV-1病毒简介第8-10页
        1.1.2 Vif蛋白简介第10-13页
        1.1.3 APOBEC家族蛋白质第13-18页
        1.1.4 Vif抑制APOBEC3抗病毒活性的机制第18-21页
        1.1.5 诱导蛋白质降解的泛素-蛋白酶体途径第21-22页
    1.2 论文设计第22-26页
        1.2.1 论文目的和意义第22-23页
        1.2.2 实验设计第23-26页
第2章 材料与方法第26-40页
    2.1 材料、试剂和仪器第26-32页
        2.1.1 细胞第26页
        2.1.2 引物设计与质粒构建第26-28页
        2.1.3 菌株第28-29页
        2.1.4 常用酶及试剂盒第29页
        2.1.5 常用抗体第29-30页
        2.1.6 主要试剂第30页
        2.1.7 主要缓冲液第30-31页
        2.1.8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31-32页
    2.2 实验方法第32-40页
        2.2.1 PCR第32-34页
        2.2.2 连接反应第34页
        2.2.3 细胞转化第34页
        2.2.4 质粒提取第34-35页
        2.2.5 利用Polyethylenimine(PEI)转染细胞第35页
        2.2.6 MAGI细胞感染测定病毒感染性第35-36页
        2.2.7 免疫沉淀(Immunoprecipitation)第36-37页
        2.2.8 收集细胞分泌病毒方法第37页
        2.2.9 Cycloheximide(CHX)Pulse-chase第37页
        2.2.10 同位素355标记的Pu-se-Chase第37-38页
        2.2.11 免疫印迹分析第38-40页
第3章 结果与讨论第40-69页
    3.1 APOBEC与HIV-1 Vif的泛素化在Vif诱导的蛋白酶体降解途径中的作用第40-52页
        3.1.1 SIVmac Vif、SIVtan Vif与HIV-1 Vif在人胚肾293T细胞中自身泛素化的比较第40-42页
        3.1.2 Cu15功能缺陷型突变体(Cu15△Nedd8)对HIV-1 Vif、SIVmac Vif及SIVtan Vif蛋白酶体途径降解的影响第42-43页
        3.1.3 A3G对不同种属Vif蛋白自身泛素化降解的影响第43-46页
        3.1.4 HIV-1 Vif在与A3G或A3G20K/R共表达的情况下其自身的稳定性情况第46-47页
        3.1.5 HIV-1 Vif对于A3G及A3G20K/R在诱导泛素化情况的比较第47-49页
        3.1.6 讨论第49-50页
        3.1.7 小结第50-52页
    3.2 APOBEC蛋白中的泛素化与其稳定性及抗病毒能力的研究第52-69页
        3.2.1 A3G的赖氨酸及N末端对提高A3G其稳定性的影响第52-53页
        3.2.2 A3G突变体的包装进病毒及抗病毒活性的影响第53-55页
        3.2.3 HA-A3G20K/R包装进病毒核心蛋白的研究第55-58页
        3.2.4 同位素追踪下A3G、A3G20K/R和HA-A3G20K/R稳定性的比较第58-59页
        3.2.5 HA-A3G20K/R对HXB2和HXB2△Vif病毒逆转录的影响第59-61页
        3.2.6 N末端HA tag对于APOEBE形成Cullin 5-Vif-APOBEC复合物的影响第61-62页
        3.2.7 N末端HA tag对于APOEBE泛素化的影响第62-63页
        3.2.8 N末端作为APOBEC泛素化靶向位点的确认第63-65页
        3.2.9 讨论第65-67页
        3.2.10 小结第67-69页
结论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8页
中文摘要第78-81页
Abstract第81-83页
致谢第84-85页
作者简历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褶皱假丝酵母脂肪酶热稳定性改造的设计与抗氧化酶的人工模拟
下一篇:“绿色”方法合成可见—近红外发光半导体量子点及其在HBsAg检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