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1 农村生土住宅现状 | 第13页 |
1.1.2 农村生土住宅的震害 | 第13页 |
1.1.3 生土建筑的优势 | 第13-14页 |
1.1.4 生土建筑的类型 | 第14页 |
1.2 论文研究的必要性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4 论文研究目标 | 第21页 |
1.5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1.6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3-26页 |
第二章 既有村镇民居的建造特点与抗震性能分析 | 第26-44页 |
2.1 村镇民居的主要结构形式 | 第26-29页 |
2.1.1 生土结构 | 第26-27页 |
2.1.2 木结构 | 第27页 |
2.1.3 石结构 | 第27-28页 |
2.1.4 砌体结构 | 第28页 |
2.1.5 混凝土结构与轻钢结构 | 第28-29页 |
2.2 既有村镇民居的建造特点与抗震性能分析 | 第29-41页 |
2.2.1 房屋的场地、地基与基础 | 第29-30页 |
2.2.2 屋盖结构体系 | 第30-31页 |
2.2.3 承重结构体系 | 第31-40页 |
2.2.4 其他 | 第40-4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1-44页 |
第三章 生土结构房屋土料物理与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 第44-56页 |
3.1 物理性质 | 第44-47页 |
3.1.1 含水量 | 第44-45页 |
3.1.2 墙体与土坯的密实度 | 第45页 |
3.1.3 最大干密度和最优含水量 | 第45-47页 |
3.2 力学性能 | 第47-55页 |
3.2.1 抗剪强度 | 第47-51页 |
3.2.2 单轴抗压强度 | 第51-53页 |
3.2.3 土坯块材的受力性能 | 第53-54页 |
3.2.4 土坯砌体的受力性能 | 第54-5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生土结构房屋承重墙体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 第56-94页 |
4.1 带砖构造柱砖圈梁的承重生土墙体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 第56-66页 |
4.1.1 试验设计 | 第56-57页 |
4.1.2 试验概况及试件破坏过程 | 第57-60页 |
4.1.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60-66页 |
4.1.4 试验结论 | 第66页 |
4.2 采用不同方法夯筑的承重夯土墙体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 第66-73页 |
4.2.1 试验设计 | 第66-67页 |
4.2.2 试验概况及试件破坏过程 | 第67-70页 |
4.2.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70-72页 |
4.2.4 试验结论 | 第72-73页 |
4.3 内置绳网的承重夯土墙体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 第73-78页 |
4.3.1 内置绳网夯土墙体的设计与建造技术 | 第73-74页 |
4.3.2 试验设计 | 第74页 |
4.3.3 试验概况及试件破坏过程 | 第74-75页 |
4.3.4 试验结果分析 | 第75-78页 |
4.3.5 试验结论 | 第78页 |
4.4 带木构造柱木圈梁框架的承重夯土墙体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 第78-83页 |
4.4.1 试验设计 | 第78-79页 |
4.4.2 试验概况及试件破坏过程 | 第79-80页 |
4.4.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80-82页 |
4.4.4 加固方法 | 第82-83页 |
4.4.5 试验结论 | 第83页 |
4.5 配有绳索拉结木构造柱木圈梁的承重夯土墙体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 第83-88页 |
4.5.1 试验设计 | 第84页 |
4.5.2 试验概况及试件破坏过程 | 第84-85页 |
4.5.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85-88页 |
4.5.4 试验结论 | 第88页 |
4.6 承重夯土墙体局部承压试验研究 | 第88-91页 |
4.6.1 试验设计 | 第88-89页 |
4.6.2 试验概况及试件破坏过程 | 第89页 |
4.6.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89-91页 |
4.6.4 试验结论 | 第91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91-94页 |
第五章 生土结构房屋承重墙体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 第94-110页 |
5.1 无加强措施承重生土墙体抗剪承载力计算 | 第94-98页 |
5.1.1 墙体破坏机理分析 | 第94-95页 |
5.1.2 墙体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 第95-98页 |
5.2 内置绳网承重夯土墙体抗剪承载力计算 | 第98-100页 |
5.2.1 墙体破坏机理分析 | 第98-99页 |
5.2.2 墙体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 第99-100页 |
5.3 带木构造柱木圈梁框架的承重生土墙体抗剪承载力计算 | 第100-102页 |
5.3.1 墙体破坏机理分析 | 第100-101页 |
5.3.2 墙体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 第101-102页 |
5.4 带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圈梁框架的承重生土墙体抗剪承载力计算 | 第102-108页 |
5.4.1 带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圈梁框架的承重生土墙体结构形式 | 第102页 |
5.4.2 墙体开裂荷载计算公式 | 第102-104页 |
5.4.3 墙体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 第104-10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8-110页 |
第六章 生土结构房屋承重墙体恢复力模型研究 | 第110-123页 |
6.1 生土结构房屋承重墙体恢复力模型研究 | 第110-116页 |
6.1.1 恢复力模型的组成及简化 | 第110页 |
6.1.2 骨架曲线的确定 | 第110-112页 |
6.1.3 骨架曲线关键点的确定 | 第112-113页 |
6.1.4 滞回规则 | 第113-115页 |
6.1.5 恢复力模型确定 | 第115-116页 |
6.2 生土承重墙体不同性能水平失效标准和性能指标选取 | 第116-119页 |
6.3 生土承重墙体单位墙宽水平抗剪承载力参考值 | 第119-121页 |
6.4 小结 | 第121-123页 |
第七章 村镇生土结构房屋抗震构造研究 | 第123-141页 |
7.1 材料选择 | 第123-124页 |
7.2 结构体系 | 第124-126页 |
7.3 基础 | 第126-129页 |
7.4 墙体 | 第129-136页 |
7.5 屋盖系统 | 第136-140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140-14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41-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5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55-157页 |
致谢 | 第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