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与“技”关系视角下技术异化的解读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5页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页 |
三、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第13-15页 |
第一章“道”与“技”的内涵及其关系理论 | 第15-22页 |
第一节 中国传统哲学视野下的“道”与“技” | 第15-17页 |
一、“道”的内涵 | 第15-16页 |
二、“技”的内涵 | 第16-17页 |
三、“道”与“技”的关系理论 | 第17页 |
第二节 技术哲学视野下的“道”与“技” | 第17-22页 |
一、“道”与“技”的现代发展 | 第17-18页 |
二、“道”——“技”的理想境界 | 第18-19页 |
三、由“技”至“道”的体悟 | 第19-20页 |
四、“道”对“技”的引导 | 第20-22页 |
第二章“道”与“技”视角下的技术异化 | 第22-32页 |
第一节 现代技术审视 | 第22-25页 |
一、技术的本质 | 第22-23页 |
二、技术价值论 | 第23-25页 |
第二节“道”与“技”关系是剖析技术异化的基础 | 第25-27页 |
一、“道”“技”相离:此“技”乃“机” | 第25-26页 |
二、“道”“技”相离的后果——技术异化 | 第26-27页 |
三、有“道”之“技”——弱化技术异化的根本 | 第27页 |
第三节“道”与“技”视角下技术异化的实质 | 第27-32页 |
一、“道”之本体性的破坏 | 第28-29页 |
二、“道”之规律性的违背 | 第29-32页 |
第三章“道”与“技”视角下弱化技术异化的现实思考 | 第32-41页 |
第一节“道”与“技”关系对弱化技术异化的启发 | 第32-34页 |
一、以“道”驭“技”——中国文化特色的技术伦理 | 第32-33页 |
二、顺应自然——中国文化传统的技术与自然 | 第33页 |
三、经世致用——中国文化传统的技术与社会 | 第33-34页 |
第二节 现代技术对“道”的诉求 | 第34-37页 |
一、“工匠精神”对“道”的回归 | 第34-36页 |
二、“中国制造”对“道”的追求 | 第36-37页 |
第三节“道”与“技”关系对弱化技术异化的现实指导 | 第37-41页 |
一、创造良好寻“道”环境 | 第37-38页 |
二、树立正确寻“道”观念 | 第38-40页 |
三、建立健全寻“道”保障 | 第40-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附录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