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金属学与热处理论文--合金学与各种性质合金论文--其他特种性质合金论文

机械球磨镁基材料的相组成和储氢性能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引言第10-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24页
    1.1 储氢合金的理论基础第11-12页
        1.1.1 储氢合金第11-12页
        1.1.2 理论基础第12页
    1.2 储氢合金的性能第12-15页
        1.2.1 储氢合金的热力学特性第13-14页
        1.2.2 储氢合金的动力学特性第14-15页
    1.3 储氢合金的分类和研究现状第15-18页
        1.3.1 稀土系储氢合金第16页
        1.3.2 钛系储氢合金第16-17页
        1.3.3 钒基固溶体型合金第17页
        1.3.4 锆系储氢合金第17页
        1.3.5 钙系储氢合金第17页
        1.3.6 镁基储氢合金第17-18页
    1.4 改善镁基储氢合金方法第18-22页
        1.4.1 合金化第18-19页
        1.4.2 添加催化剂第19-21页
        1.4.3 制备工艺的改善第21-22页
    1.5 镁基储氢合金最新研究动态第22-23页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3-24页
第二章 实验方法第24-29页
    2.1 实验材料制备第24-25页
        2.1.1 实验原料第24页
        2.1.2 合金的熔炼第24页
        2.1.3 合金的甩带第24-25页
        2.1.4 合金的球磨第25页
    2.2 合金表征手段第25-27页
        2.2.1 X射线衍射 (XRD)第25-26页
        2.2.2 Rietveld全谱图拟合第26页
        2.2.3 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 与能谱分析 (EDS)第26-27页
        2.2.4 质谱分析 (MS)第27页
    2.3 合金储氢性能测试第27-29页
        2.3.1 合金的活化性能测试第27-28页
        2.3.2 合金的动力学性能测试第28页
        2.3.3 合金的P-C-T曲线测定第28-29页
第三章 机械球磨对Mg_(10)YNi合金储氢性能的影响第29-47页
    3.1 Mg_(10)YNi合金在Ar气氛下球磨 10 h、100 h储氢性能第29-35页
        3.1.1 球磨产物相组成与微观形貌第29-30页
        3.1.2 活化性能与吸放氢动力学性能第30-33页
        3.1.3 吸放氢热力学性能第33-35页
    3.2 Mg_(10)YNi合金在 0.5MPaH_2气氛下球磨 10 h、100 h储氢性能第35-41页
        3.2.1 球磨产物相组成与微观形貌第35-36页
        3.2.2 活化性能与吸放氢动力学性能第36-39页
        3.2.3 吸放氢热力学性能第39-41页
    3.3 Mg_(10)YNi合金在 5MpaH_2气氛下球磨 10 h、100 h储氢性能第41-46页
        3.3.1 球磨产物相组成与微观形貌第41-42页
        3.3.2 活化性能与吸放氢动力学性能第42-44页
        3.3.3 吸放氢热力学性能第44-46页
    3.4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四章 机械球磨Mg_(10)YNi–x Ti H_2(x=1, 2, 9) 复合材料的储氢性能第47-54页
    4.1 Mg_(10)YNi?x Ti H_2(x=1, 2, 9) 球磨产物相组成第47-48页
    4.2 Mg_(10)YNi?x Ti H_2(x=1, 2, 9) 活化性能与吸放氢动力学性能第48-51页
    4.3 Mg_(10)YNi?x Ti H_2(x=1, 2, 9) 吸放氢热力学性能第51-52页
    4.4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五章 原位形成的YH_3和Mg_2Ni H4对NaMgH_3储氢性能的影响第54-63页
    5.1 原位Na Mg H_3的制备第54-56页
    5.2 原位形成NaMgH_3放氢动力学性能第56-60页
    5.3 原位形成NaMgH_3放氢产物的再吸氢性能第60-61页
    5.4 原位形成NaMgH_3吸放氢热力学性能第61-62页
    5.5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六章 结论第63-65页
    6.1 主要结论第63-64页
    6.2 对今后工作的建议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74页
在学研究成果第74-75页
致谢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时期大学生党员意识教育研究
下一篇:可再生能源海岛电网的多能源协调控制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