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民事诉讼法论文

我国举证时限制度完善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引言第9-10页
第一章 举证时限制度基本理论第10-17页
 第一节 举证时限内涵分析第10-12页
 第二节 举证时限制度价值分析第12-14页
 第三节 举证时限制度功能分析第14-17页
第二章 我国举证时限制度的不足第17-27页
 第一节 相关制度的不完善对举证时限制度的限制第17-20页
  一、强制答辩制度的缺失对举证时限制度的限制第17-18页
  二、审前会议的缺失对举证时限制度的限制第18-19页
  三、证据交换制度的规定有前后矛盾的地方第19-20页
  四、法官释明制度的缺失对举证时限制度的限制第20页
 第二节 我国举证时限制度存在的问题第20-24页
  一、举证期间的设置不合理,法官自由裁量权过大第21页
  二、当事人协商期限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第21-22页
  三、关于证据失权的规定存在的问题第22-23页
  四、证据失权和罚金制度的适用范围分配存在问题第23-24页
 第三节 我国举证时限制度与相关程序有不协调的地方第24-27页
  一、一审程序举证时限制度涉及到的问题第25页
  二、二审程序举证时限制度涉及到的问题第25页
  三、再审程序举证时限制度涉及到的问题第25-27页
第三章 国外举证时限制度比较研究第27-33页
 第一节 英美法系举证时限制度第27-30页
  一、英国举证时限制度第27-29页
  二、美国举证时限制度第29-30页
 第二节 大陆法系举证时限制度第30-33页
  一、德国举证时限制度第30-31页
  二、日本举证时限制度第31-33页
第四章 我国举证时限制度完善第33-43页
 第一节 影响举证时限制度运行的相关制度的完善第33-36页
  一、设置强制答辩制度第33页
  二、设立审前会议制度第33-34页
  三、证据交换制度修改建议第34-35页
  四、建立法官释明制度第35-36页
 第二节 我国举证时限制度完善第36-40页
  一、明确举证期限三种设置形式第36-37页
  二、完善现有举证期限设置第37-39页
  三、两种逾期举证惩罚措施适用范围分配第39-40页
 第三节 我国举证时限制度与相关制度的协调安排第40-43页
  一、与一审程序的协调第40-41页
  二、与二审程序的协调第41-42页
  三、与再审程序的协调第42-43页
结语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6页

论文共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诉冤与健讼--晚唐至宋元时期诉冤法律研究
下一篇:论司法独立与新闻媒体舆论监督